“廣鍾”非遺文化創意展在永慶坊舉辦!既是時間的記錄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魏彤 廣州報道
在廣州這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中,有一樣特殊的器具以其獨特的魅力,見證了中西文化的交融與創新。從乾隆年間的一口通商,到今日的非遺傳承,它不僅是時間的記錄者,更是文化的傳承者,它就是廣鍾。
去年11月,廣東省博物館(簡稱“省博”)原創大展“璀璨時光——清代廣鍾精品展”啓幕,該展覽是迄今爲止規模最大的廣鍾專題展,也是省博多年來對於廣鐘的工藝研究、保護修復、數字化重建與活化利用等方面成果的集中展現。
2024年12月27日至2025年2月14日,廣鍾歷史文化研究院魏廣文在永慶坊舉辦廣鍾非遺文化創意展,作爲省博的故宮廣鍾藏品展的關聯展,本次展覽共展出百餘件廣鍾作品,主要圍繞清代嶺南文化、嶺南生活場景,並針對當時廣東歷史、文化、工藝、藝術各方面進行演繹。
誕生於歐洲的機械鐘錶最早由傳教士帶入中國,因爲上發條後可以自動報時,因而也被稱爲“自鳴鐘”。在清政府“一口通商”政策的加持下,廣州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爲中國最早接觸和製造近代機械鐘錶的地區之一。
自鳴鐘造價不菲,普通人難以消費,因此通常以獻禮、貢品的形式進入宮廷,供皇帝觀賞娛樂。而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在廣州生產的自鳴鐘,通常又被稱爲廣鍾。
隨着廣州工匠製作技藝的成熟,廣鍾逐漸得到各方的認可,一些工匠還被徵調入宮從事時鐘製作,形成了“宮廷樣,廣州匠”的製作模式。
據魏廣文介紹,廣鐘的核心技藝特色有三:一是裝飾工藝豐富,色彩豔麗,大量運用硬透明琺琅、畫琺琅、廣式傢俱木雕、縲鈿鑲嵌等廣州特有工藝;二是活動裝置複雜,形成水法、轉花、動偶、奏樂等極其巧妙的綜合演示功能;三是造型和景觀設計融合中西,有西洋洛可可風格的影子,也有嶺南廣府生活的場景。
細看下,本次創意展展出的廣鍾器型琳琅滿目,除鐘錶常規的走時、報時和奏樂系統外,活動機械裝置繁複,轉花變花、升降寶塔、跑人搖扇、倒球捲簾,變幻多樣讓人目不暇接。
時如逝水,曾經鼎盛的廣鍾也如同其他非遺一般逃不開傳承和傳播困難等痛點。
“廣鐘的非遺傳承人目前只有我和6個徒弟。此前,進行廣鍾學術研討時,我就講了兩個‘百分之99’的問題。”魏廣文表示,第一個“百分之99”是我接觸的人99%不知道廣鍾是什麼;第二個“百分之99”就是隻要一接觸廣鍾,99%的人都喜歡。
據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瞭解,廣東省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在2021年簽署建立古鐘錶聯合修復室協議,合作開展古鐘錶科學研究與保護修復。在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的資金支持下,2023年5月古鐘錶聯合修復室啓動首個古鐘錶修復項目。項目組針對廣東省博物館館藏清代宮廷鐘錶,完成基於科學檢測分析的研究、修復和數字化展示等一系列工作。
在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會會長王桂科看來,廣鍾應用彼時最先進的鐘表技術,完美融合中華傳統文化,並集諸多廣府傳統制作技藝之大成。既是中西合璧的完美產物,又充分體現了宮廷審美與廣府民間技藝的交融。無論是科學技術層面、還是鑑賞品位乃至工匠技藝的精彩演繹,都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同時,廣鍾也是中國乃至世界鐘錶發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藝術和工藝價值。作爲歷史悠久的高端鐘錶產業標杆,廣鍾可爲現代粵港澳大灣區鐘錶品牌文化注入豐富內涵,成爲引領中國鐘錶產業向高端發展的一面旗幟,對區域文化品牌建設、講好中國故事、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