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建物結構的巧思 老公寓也可以煥然一新

老舊的街區、房屋也可透過結構補強達到新生。圖/主辦單位提供

臺北市政府自民國90年起推廣以「整建維護」的方式延長建物的生命週期,並透過舉辦「臺北老屋新生大獎」以強調整建維護的重要性。到今年爲止,「臺北老屋新生大獎」已經舉辦23屆、表揚超過200件極具創意且多元的老屋新生案例,透過競賽,不斷髮掘老屋新生創意的各種可能。

【老屋新生 結構延續生命力】

臺北市都市更新處表示,透過年年舉辦「臺北老屋新生大獎」,讓市民們慢慢理解老舊住宅亟須更新,但不是隻有重建,整建維護是加速改善生活的選項之一。綜觀歷年參賽作品,不僅呈現老建物翻新,也能看見案例背後依循新的使用目的而產生建築型態的改變。而其中,老舊建物、老屋更是可以靠着結構補強,延續建物的生命力。

【建物結構補強 能達一定安全性】

一般人對於結構補強常會有些疑問,例如:補強後可以維持多久?房屋會因此穩固嗎?針對些疑問,土木技師徐文基表示,房子看似靜止不動,但住在當中的人不斷使用它,加上時間催化,外在天候影響等,房屋的耐震度與承受力自然會逐漸下降;以鋼筋混凝土爲例,時間拉長會開始因空氣中的酸性物質進入而減低效能,鋼筋就會生鏽,因此,補強的關鍵就在於這些結構起了化學變化後的因應方式。

徐文基說,結構補強就像腰受傷需要穿鐵衣、腳受傷需要拄柺杖,常見的老屋結構補強便是把柱子擴大一點、外頭多加一點鋼筋混凝土或鋼構,藉以補強老化的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達到安全效果;反過來說,爲了補強,可能需要佔用一些既有空間、影響部分採光或者其他環境作爲補強的代價,這是較容易讓居民因而放棄補強的狀況。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更多是靠着溝通與協調,讓專業的建築師、技師來評估,徐文基也回憶起曾經評估過一間老房屋,由於房屋是ㄇ字型,可以在空地立起鋼構架,與舊有建築物做連結,利用外部補強建築物的做法,既可以達到補強的效果又不會影響原本的使用空間。

【舊觀念更新 補強過的房屋才更有價值】

除此之外,徐文基表示一般民衆其實不能理解補強的意思,而補強也根據樓層、形狀不同會有不同方式,希望民衆不要抗拒接受補強的概念,在補強過程中也可以和工程師或技師討論。

同時,房屋不是一個可以持續使用但又不會毀壞的產品,徐文基舉例,就像車子需要時常進廠保養維修,房屋也一樣,定期評估、保養都不可缺少,尤其除了內部裝潢外,結構更是支撐房屋的核心與骨架,超過一定屋齡的房子還是建議請專業的單位或技師公會來檢查。

另一部分,在補強這件事真正困難其實是民衆的觀感或費用的問題,有部分居民會將房屋當作資產的一部份,當老屋在施工補強時,容易有貶值的感覺,但徐文基也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爲老屋補強是一件很划算的程序,如果走更新處的簡易程序,政府更是有專家在過程中提供民衆建議,徐文基也自己致電給更新處詢問補助資訊、費用,也得知更新處可以補助總工程費的50%,除了用很划算的價格就可降低負擔外,他更想強調,老房屋幾乎80%以上都有耐震疑慮,有做過補強的房屋並不是危險,反而是少數安全的房子,也纔是更有價值的。

【老舊房屋安全健檢不可少 定期評估更重要】

更新處明白都更發展真正的核心是須取得住戶認同,同時也希望民衆可以更清楚明白都更與整建維護的定義,因此早在推行整建維護套餐時,就逐步擴大專業團隊前往第一線與民衆溝通,只要有任何疑惑,都有專業人員隨時提供協助解決。徐文基表示,老公寓會以科學方式找出特別脆弱的樓層,補強就會針對這個樓層實施,「這俗稱『軟腳蝦』,當軟腳蝦被支持了,就會大幅降低樓層因地震變形倒塌的機率。」如果不是針對單一樓層,而是整棟公寓,那麼安全性當然提高更多,所需的費用也爲更高,幸而都能透過政府補助來完成結構補強工程。

他認爲屋齡只要超過一定年限,或是對於房屋安全有疑慮,就可以請技師公會來評估,爲老房屋安全做健檢,畢竟臺灣位於地震帶,地震的危險也是時時刻刻存在,爲了自己、家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家中的大樓是否需要結構補強是每一個人都應該要去關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