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默專欄》賴清德想和大陸合作?海上光電+跨海大橋如何?
辰亞能源彰濱侖尾東一號暨二號海上型太陽能電廠。(圖/本報系資料照)
我們應該要求我們的政府,至少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我們,一天到晚練肖話是在逗小孩。
賴清德日前稱「願意和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合作,共同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這就是練肖話,沒事又把北京扯進來想幹嘛?用膝蓋想都知道,這是又一次的隔空猥褻,意淫「國與國的合作」,坐實「兩國論」之餘,順便解決廢核大爛攤。
有時還真不想批評賴清德,就效果而言,「新兩國論」實現的不是臺獨,而是統一,因此在我心目中,賴已是務實的統一工作者,平行宇宙式的同道中人,這題目值得給點較有建設性的內容。
兩岸能合作的面向極多,如果沒有臺獨神主牌,沒有政治干擾,我可幫賴選一個香噴噴的兩岸合作項目。
考慮到綠營的「時代紅利」指向綠電,這塊肥肉簡直太香,那麼與大陸合作建設「海上光電」如何?
海上光電是什麼?簡單說就是將太陽能板佈置在海面上發電,此一技術粗分兩種,一種佈置在沿海,另一種佈置在離沿海遠一點的近海。
海上光電是未來趨勢,因爲陸上光電受限於土地,臺灣尤其地少又四面環海,最適合佈局海上光電。
再者,兩岸都仰賴能源進口,臺灣尤然,大陸雖不缺電,但始終都想減少進口依賴,因此發展綠能亦不遺餘力。而論綠能技術,中國大陸是世界第一,對臺灣而言,可就近找到最佳合作對象也算得天獨厚。
臺灣現在已經有號稱「全球最大海上光電廠」,位於彰化彰濱沿海,今年完工啓用,佈置77萬片太陽能板,容量248MV(千瓩) ,一年估計可提供8.3萬戶家庭用電。
然而,主要問題有二:臺灣具有彰濱沿海條件的海岸能有多少?也是很有限,此其一。沿海光電影響生態與排洪,此其二。
目前,大陸發展海上光電的沿海省份是山東,江蘇與浙江,其中最積極的是山東。2022年,山東省定下目標,隨即開始建造13GW(百萬瓩)的固定式海上光電設備,並預計2025年開始建設2GW的浮臺式海上光電設備。
1GW是1000MV,因此彰化這座海上光電廠其實很小,號稱「全球最大」會被人笑。
臺灣海岸線總長1200公里(含澎湖),山東超過3000公里,自然條件更好,但卻不敢過於依賴「沿海」,因此於2022年便在距離海岸30公里(水深約30公尺)的近海,設立實驗性漂浮光伏電站,測試在近海建造20GW的浮臺式光電設備之可能。
換言之,「沿海」有限的問題,要靠「近海」方案解決,而大陸山東省走在全世界前列。
其次是環保問題。環保團體認爲浮臺式光電板會造成沿海生物的消失,也可能導致泥沙淤積,影響排洪,因此建議廠商以立柱固定代替浮臺,然而因立柱成本過高而無法施行。
民間廠商講「成本過高」的意思,就是「利潤過低」,就是「油水不夠分」,但山東建造的13GW光電設備就是固定式的,人家是國企在搞國家建設,沒有利潤過低的問題,而且還不惜血本,嘗試離開沿海,到近海測試項目,降低環保疑慮。
這麼說來,兩岸要怎麼合作?由於海上光電目前的技術挑戰還很大,各國都在摸着石頭過河,因此技術合作是首要。新技術需要實驗,而實驗必須建造硬體,兩岸在海上建造硬體的最佳模式,就是跨海大橋,因爲對岸早已備妥建造計劃。而此項目還須填海造島,造了島就能建設研究中心。
簡言之,跨海大橋可以連帶計劃設置海上光電設備,無論是浮動式的或是固定式的,規模宏大的大橋本身就是最佳實驗場。這裡說的可不是「金廈大橋」,而是橫跨福州平潭到新竹,以及橫跨福建莆田到苗栗的跨海大橋。
兩條天然發電的跨海大橋,既解決交通問題,又解決臺灣缺電問題。
犀利不犀利?開心不開心?想合作就要眼光放長遠,就要雄心勃勃,就要有未來性,就要同時解決各種問題,而不是一時興起,嘴砲就來。「合作」只是空洞的兩個字,具體你想幹嘛應該說清楚。而人民毫無理由相信,只會搞政治鬥爭的人,能幹出什麼大實事。
所以才說,我們應該要求我們的政府,至少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我們,無奈這屆政府的「未成年」支持選民太多,選出來的鬥雞兼草包什麼正事都幹不好,就一張嘴,成天「隔空猥褻」我們成年人。
海上光電+跨海大橋,這題目就是正確答案,而且大氣得很,賴清德敢打勾嗎?(作者 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