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驚人發現引醫學界熱議 器官移植竟繼承捐贈者記憶和個性

研究發現心臟移植可能將記憶傳遞給受贈者。示意圖,圖片來源/ingimage

心臟、腎臟、甚至是臉部器官的移植手術,不僅挽救了無數病患的生命,還帶來許多令人困惑的現象。有部分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會出現性格變化、飲食偏好改變,甚至連性取向都出現變化。近期一項研究發現,心臟移植可能會將捐贈者的人格特質和記憶傳遞給受贈者,引發醫學界的熱烈討論。

據《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經捐贈器官後獲得捐贈者記憶的案例時有所聞。有一名9歲男童接受一名3歲溺水女童的心臟,想不到心臟移植後他開始對水產生莫名的恐懼。男童的母親表示,兒子在手術後突然變得「非常怕水」,但他根本不知道捐贈者的死因。

專家將此現象與「細胞記憶」理論聯繫在一起。研究人員認爲,器官(特別是心臟)不僅僅是生理器官,可能還與大腦有着「雙向的神經網絡溝通」能力。心臟裡的神經細胞和腦神經細胞相似,這可能使得心臟的某些「記憶」能轉移到受贈者身上。

2002年一篇個案研究也指出,受贈者本來是非常重視健康的舞者,但移植了一名年輕男性的器官後,開始變得非常愛吃肯德基的雞塊。原來,該名捐贈者在被槍擊身亡時,外套口袋裡還裝着尚未吃完的肯德基雞塊。沒想到術後,這名舞者也跟着愛上自己本來不吃的炸物,連她自己都感到不解。

目前,醫學界對「器官移植後的行爲改變」現象,主要有兩種解釋,分別是細胞記憶理論和心理因素(暗示效應)。細胞記憶理論認爲,器官中的細胞(特別是心臟)可能保有一部分「記憶」或「信息」的殘留。這些信息通過細胞間的生化反應或神經通路傳遞給受體,進而影響其行爲。

不過有部分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則認爲,受贈者之所以改變,是受到心理暗示和自我認知影響。這些受贈者可能曾聽過「器官會影響性格」的說法,無意識地在行爲中反映出這樣的認知。

雖然這些變化的機制仍然是未解之謎,但不論答案究竟是細胞記憶或是心理暗示,都證明人體的運作比想像中複雜,也許人的「身份」不僅僅存在於大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