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變“豐收田”——山東茌平夏收一線見聞

新華社濟南6月11日電 題:鹽鹼地變“豐收田”——山東茌平夏收一線見聞  新華社記者張力元  麥浪滾滾閃金光,機聲隆隆傳四方。近日,在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韓屯鎮後店西村,衆欣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尹成兵難掩好心情:“今年大豐收了!看來這麼種沒錯,我等着再多包幾百畝地。”  韓屯鎮位於黃河第二大、山東最大的灌區位山灌區,全鎮8萬畝耕地有一半存在不同程度的鹽鹼化。過去,地裡常見作物缺苗、減產,不少莊稼漢受困於土地,種植積極性差,收入低。  今年47歲的尹成兵幾年前還是麥收經紀人,他來到韓屯鎮本想收麥子掙錢,卻先收到了鄉親倒的“苦水”。他說:“有人忙活一年畝產只有500來斤,有的地直接撂荒,我看着心疼。”2021年,他包下230多畝地,嘗試和幾個村民一起理順土地“脾氣”,重新種下希望。  與此同時,韓屯鎮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5.83萬畝,新建泵站8座、機灌站64座、出水口1207個,鋪設灌溉管道6.4萬米,建立“旱能澆、澇能排”的水網體系,既能引入黃河水壓鹼改良鹽鹼地,又能將鹽鹼水排走,創造了全新的農田水利格局;區農業農村局多次組織農民培訓,推廣適應性廣、易於栽培和形成高產的小麥品種“濟麥22”“山農16”等。“今年好的地塊畝產1300斤,估計今年掙10多萬元錢沒問題。”尹成兵說。  在韓屯鎮張營村,金銀花掛滿枝頭,村民穿梭田間熟練地採摘。正值盛花期,這80畝金銀花田帶動了周邊100多名村民就業。今年68歲的張營村村民馬素英說:“趁涼快,早上五點就來摘。說說笑笑幹着活,一天能掙100來元錢。”  爲了喚醒“沉睡”的耕地後備資源,當地根據實際情況,持續扶持發展金銀花、玄蔘等對鹽鹼地有一定適應能力的特色農作物的種植,鼓勵有條件的村集體成立合作社,提供“產供銷”一條龍服務。  茌平區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股股長劉雲介紹,近年來,茌平區組織農業、水利等方面專家,對全區農戶進行技術指導,通過實施土地整治、土壤改良、良種選育、科學管護和“改地”“改水”“改種”等系統工程,萬餘畝重度鹽鹼地“破鹼重生”,鹽鹼地小麥平均畝產提高到近1000斤,全區高肥水耕地面積淨增18.5萬畝。  這是山東將“以種適地”同“以地適種”相結合積極推進鹽鹼地綜合改造利用的一個縮影。  記者瞭解到,山東有近900萬畝鹽鹼地,各地正積極推動鹽鹼地綜合利用向優質化、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此外,山東將進一步推動耐鹽鹼作物育種資源整合,加快耐鹽鹼作物品種試驗審定、登記、認定,加強耐鹽鹼作物品種推廣應用。其中,爭取今年遴選2個至3個耐鹽鹼小麥品種實施重大品種研發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項目;試驗示範耐鹽鹼作物新品種(系)30個以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