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居全國第一,全省研發投入等主要科技指標均居全國首位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康喜 實習生關晉安 廣州報道
5月14日,由中宣部組織的“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廣東主題採訪活動在廣州啓動。在爲期7天的主題採訪活動中,來自中央、省、市重點新聞媒體組成的採訪團將分兩路赴廣東各地,走進廣東高質量發展一線,調研報道廣東高質量發展故事。
在採訪情況介紹會上,廣東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樑勤儒介紹,截至目前,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7年居全國第一,“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羣”連續4年居全球第二,全省研發投入、研發人員數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居全國首位,面向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羣發展需求部署的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積極成效。
廣東是全國經濟大省、製造業大省,在高質量發展上肩負重要使命和重大責任。近年來,廣東堅持製造業當家,堅持把科技創新落在企業上、落在產業上、落在發展上,多措並舉積極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鏈。
樑勤儒表示,當前廣東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聚焦重點產業鏈發展需求佈局戰略科技力量建設。一是建設高水平多層次實驗室體系,二是建設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實驗室體系以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爲引領,以省實驗室、國家重點實驗室、省重點實驗室、聯合實驗室爲支撐,圍繞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開展跨學科、大協同科學研究。
目前,松山湖實驗室成立鋰離子電池團隊、高效晶硅電池團隊、水系鋅基電池團隊,聯合廣汽、欣旺達等龍頭企業打造能源材料與器件創新工場,服務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同時,省市聯動吸引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等大院大所來粵建立27家高水平創新研究院。
在強化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夯實產業發展根基上,廣東圍繞產業需求組織實施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全面啓動實施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十年“卓粵”計劃推動原創性成果產出,重大項目“5G通訊設備用高導熱二維材料柔性膜的製造與應用基礎研究”研製出4條專業生產線,產品已在華爲、中車、小米、中興等多家企業測試應用。
在堅持聚焦“卡脖子”領域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方面,一是持續實施重點領域研發計劃。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採用“競爭擇優”“揭榜掛帥”“定向委託”等多種方式,對“受制於人”的關鍵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和重大裝備開展科研攻關。企業牽頭的項目佔比50%以上,企業參與95%以上,在5G、4K/8K超高清、高端打印機、高端電子元器件等領域打破一批“卡脖子”技術瓶頸,部分產品實現國產化替代。
二是積極探索新型攻關組織模式。堅持問題導向、應用導向,以“誰被卡誰出題、誰出題誰出資、誰能幹誰來幹、誰牽頭誰採購”方式實施攻關,積極探索“業主制”“主審制”“軍令狀”等多種新型組織模式,探索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廣東實踐”。
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助力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的渠道方面,廣東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探索符合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廣東模式。同時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平臺體系,全省14家國家高新區、32家省級高新區以佔全省1%的開發土地,創造了約1/5的GDP、1/4出口總額、1/3外資利用額,成爲帶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引擎。
在持續優化創新生態,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中上,一方面持續壯大創新型企業集羣,全省高新技術企業超7.5萬家,連續8年居全國首位;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達7.6萬家,居全國第二。
另一方面,打造科技型企業全生命週期金融服務支撐體系。推動關於加快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型企業創新發展、廣東省科技信貸風險補償金管理辦法等政策出臺,全省科技信貸餘額超2.3萬億元,省創新創業基金累計投資項目693個,投資金額272.8億元,培育86家企業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