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發佈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 產業規模力爭2026年達3000億元

近年來,商業航天成爲戰略性新興產業,各國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全產業鏈佈局。

14日,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東省推動商業航天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8年)》(下稱“方案”)對廣東商業航天發展作出進一步明確規劃,提出要打造以廣州、深圳爲核心,珠海、陽江等地爲支點,全省協同發展的商業航天產業空間佈局,超前佈局太空旅遊和生物醫藥等領域。

以廣深爲核心 以珠海、陽江等地爲支點

《方案》提出,要優化佈局推動產業集聚,按照“雙核多點”架構,打造以廣州、深圳爲核心,珠海、陽江等地爲支點,全省協同發展的商業航天產業空間佈局。

其中,廣州、深圳將打造從火箭、衛星、地面站、終端設備到應用的全覆蓋產業鏈,建設若干特色產業園區,支持廣州打造北斗產業生態城。而珠海等地將重點推動終端設備製造、衛星運營、衛星應用等特色產業集羣發展,支持陽江建設商業航天產業園區,重點推動星箭總裝製造、衛星應用、航天科普、航天文旅等特色產業集羣發展。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方案》提出,將整合“珠海”“大灣智通”“天琴”等星座資源,服務國家衛星互聯網建設,謀劃大灣區通導遙一體化低軌星座建設和運營。未來,還將構建廣東特色空間基礎設施體系,推進廣東商業航天發射場規劃論證,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在陽江建設集衛星火箭總裝、發射指揮控制於一體的衛星發射母港和海上發射基地,加快形成陸海發射能力。

根據產業鏈劃分,商業航天上游是火箭製造、衛星製造及相關配套設備;中游爲衛星發射、地面設備製造;下游爲終端應用及服務市場。高效造火箭、造衛星,需要上下游產業鏈密切配合。

在廣東,如何因地制宜建強商業航天產業鏈?

《方案》表示將實施產業基礎固鏈強鏈工程,發揮廣東電子信息產業“火車頭”、製造業“排頭兵”、新材料“領頭雁”優勢,支持企業聯合搭建供應鏈交易平臺,打造商業航天供應鏈高地。

與此同時,將實施衛星應用穩鏈延鏈工程,加快佈局衛星互聯網地面設備研產能力,鞏固衛星應用終端製造優勢。發揮北斗應用場景帶動作用,發展壯大北斗全產業鏈。

在產業經營主體上,將培育商業航天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等政策,扶優培強龍頭企業;開展“鏈主”招商,引進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統籌用好現有支持產業項目引進建設各項政策,支持航天“國家隊”、民營頭部企業、行業領軍團隊來粵佈局發展。

廣東大灣區空天信息研究院總工程師周斌表示,廣東地處適合航天器發射的低緯度地理位置,擁有一批科研院所,聚集商業航天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商業航天發展上具備獨特優勢。衛星火箭測控公司、做3D打印的火箭艙段或發動機零組件公司、衛星數據衍生應用公司……廣東的商業航天火箭上下游產業鏈將不斷完善。

推動央地聯合開展 共性關鍵技術攻關

星箭製造、天地往返運輸、星座組網與測運控、空天信息實時處理與在軌智能融合……商業航天領域的技術攻關並不容易,涉及多個環節。

其中,火箭低成本、快速響應、可重複使用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都在《方案》中有所提及。廣東鼓勵、引導相關企業和研發機構,圍繞衛星模塊化、柔性化、智能化脈動生產,空間信息服務精準時空、全維感知等領域開展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明確提出,推動央地聯合開展共性關鍵技術、關鍵零部件、系統集成等協同攻關,爭取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在粵佈局,提升核心零部件國產化能力。

在央地戰略合作方面,將落實廣東省與中國科學院加快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推進星光導航、空天動力等項目落地實施;深化與航天領域央企合作,支持衛星超級工廠建設,推動高通量寬帶衛星業務運營等項目實施;加強與中國衛星網絡集團合作,支持企業參與星網二代衛星研製,積極開展區域性衛星互聯網應用場景探索,助力智能網聯汽車、低空經濟等產業發展等。

此外,區域互動協作將爲商業航天技術創新注入活力。《方案》表示,廣東將與北京、上海等地加強合作交流,研究建立多方合作工作機制,發揮橫琴、前海、南沙、河套等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作用,依託中山大學、廣東空天信息研究院、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粵港澳大灣區(珠海)數據與應用中心、香港理工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力爭在遙感數據產業化應用、火箭發動機研發、巨行星系統研究等方向取得創新突破。

爲打造協同創新平臺,廣東支持企業聯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實驗室、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整合技術、人才、數據、資本、服務等要素,建設聯合試驗、協同加工、共享製造平臺。

超前佈局太空旅遊、太空生物醫藥等領域

商業航天的傳統應用場景包括通信、導航、遙感等,近年來,涌現了衛星互聯網、太空旅行、太空採礦、深空探索等新興應用場景。

此前,中科宇航公司董事長兼總裁楊毅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面向大衆的太空旅遊、太空經濟,是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的新空間,商業航天產業成熟的標誌是進入大衆消費市場,讓航天高科技爲普通人所用、所享。

此次《方案》提出,要拓寬太空經濟廣度,超前佈局太空製造、太空旅遊、太空安全、太空資源開發利用、太空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推動航天育種技術與中草藥、水稻、花卉等作物種植相結合,支持優良品種選育推廣,形成現代農業新業態。此外,還將對接國家重大航天工程和重點項目,開展太空材料、太空能源等前沿探索。

未來,廣東將以消費需求爲牽引,不斷推出新型消費產品,提升用戶體驗和服務能力。在具體做法上,將加大衛星直連終端、可穿戴設備和即時遙感應用等軟硬件產品及服務研發宣傳力度,通過推廣應用降低消費成本;鼓勵開發航天文創與科普產品,推動商業航天IP內容孵化、品牌授權,打造影視媒體、遊戲動漫、手辦模型等衍生產品;依託廣東僑鄉豐富資源,拓展航天大衆消費應用國際傳播途徑。

《方案》表示,到2026年廣東省商業航天及關聯產業規模力爭達到3000億元,產業發展能級顯著提升。掌握大推力可重複回收火箭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商業航天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引進和培育10家以上商業航天重點企業,建設5個以上商業航天特色產業集聚區,形成一批典型應用場景解決方案,商業航天新模式新業態加速生成。

到2028年,基本形成星箭研製牽引、陸海發射帶動、產業要素聚集、區域協同互補的發展格局,力爭形成可重複使用火箭航班化發射能力,打造成爲國內一流、區域特色鮮明的商業航天發展集聚區和創新高地。

文/吳雅楠

編輯/倪家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