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市場如何乘勢而上

來源:經濟日報

一段時間以來,我國演出市場熱力十足,呈現供需兩旺、穩步增長態勢,成爲拉動文化消費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場次超48.84萬,同比增長10.85%,票房收入同比增長15.37%。演出市場呈現出諸多發展亮點,迎來發展黃金期。

具體來講,有代表性的大型演出持續增長,大型演唱會、音樂節的經濟溢出效應、帶動效應顯著;演出類型持續豐富,原創新劇目、多元藝術類目落地實踐增多;演出科技“含金量”持續提升,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技術應用廣泛,線上線下融合的新形態突破物理場地侷限,帶來觀演新體驗。演出國際化趨勢凸顯,國際知名演出團體和藝術家來華演出增多,豐富觀衆消費選擇、促進中外文化交流;全國性、地方性的支持政策陸續出臺,爲演出市場蓬勃、規範、可持續發展提供引導與保障。

演出經濟繁榮,但仍面臨不少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活力。例如,在演出內容上,同質化問題凸顯,不少演出形式重複、內容雷同,不易滿足受衆多樣化審美訴求和體驗性消費需要。票房表現方面,頭部藝人演唱會、熱門大型演出一票難求、頻頻溢價,部分小衆藝術門類、中小規模演出上座率低甚至被迫延期或取消。部分演出存在盜版侵權現象,線上演出的非法傳播、作品抄襲仿製等現象,損害創作者及運營方的合法權益,不利於形成健康創新氛圍。對此,需從政策引導、市場規制、創作氛圍、文化消費場景等方面着力,推動演出市場乘勢而上。

發揮政策指揮棒作用。結合實際,加大演出資源覆蓋面,促進區域均衡發展,向三四線城市和偏遠地區提供政策支持,鼓勵發揮地區特色、拓展機構合作、提升演出品相、擴大演出市場規模。強化價值引領,鼓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演出內容創排,鼓勵創作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精神的優質演出品牌,助推多元細分藝術門類的推廣普及,促進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互鑑。

強化監管定盤星功能。持續完善市場監管,對票務亂象零容忍、出重拳,探索建立全國統一的票務監管平臺,建立公開透明的票務銷售服務機制,完善退票政策,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提升觀衆觀演體驗。重視版權規制與保護,加大對盜版侵權行爲的打擊力度,提高創作者與消費者的版權意識,爲演出經濟可持續、良性發展營造良好監管環境。

優化行業生態圈。豐富“演出+”模式,探索“演出+旅遊”“演出+商業”“演出+科技”等多業態融合,形成“外部生態圈”,巧用大型演出“黏合劑”,深化文旅融合,助推城市文化出圈,進一步激活體驗式消費,強化沉浸式交互體驗,開拓演出業態的新空間、激發新想象。注重行業“內部生態”的自我發展,支持演出行業人才培養和引進,提升從業者業務水平,增強地方演出市場原創“造血”功能,鼓勵創作主體、運營主體間的相互促進,共建內容創作、形態創新的良性循環。 (作者:孔鈺欽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