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邊:實施文化浸潤工程 構築共有精神家園

近年來,我州深入實施文化浸潤工程,不斷增強各族羣衆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堅定文化自信,構築人心歸聚、精神相依的共享精神家園,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

走進汪清縣第四幼兒園,每個樓層都有“混班教學”“混齡遊戲”的活動場所。在“非遺展示區”,孩子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着打中國結,紡線,織錦,一根根彩色的線編織出幼兒園美好幸福的生活場景,讓孩子們通過遊戲、生活、運動等,沉浸在傳統文化的氛圍當中,增進孩子們的民族情懷。據汪清縣第四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李海蘭介紹:“我們從環境和課程相結合的方式去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落地在幼兒的身上,在我們四大課程,民間遊戲、民間藝術、節日節氣,還有童語同音課程的搭建下,讓孩子從小去感受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民間的文化,我們非遺的文化,培養有中國心、有中國情、有中國味的中國棟樑。”

提起非遺,汪清縣素有“象帽舞之鄉”的美譽,象帽有長有短、節拍多樣,舞蹈動作歡快充滿活力,充分體現延邊人民互助精神和勇於挑戰困難的意志。位於汪清縣的中國朝鮮族農樂舞展示館,今年掛牌成爲延邊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學中心。截至目前,該館已組織開展各類培訓、演出200餘場,接待遊客3.5萬餘人次。國家級非遺項目、中國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代表性傳承人金明春說:“舉個例子,比如說象帽動作當中,還融入中華民族的元素武術、古典舞,還是代表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

中華文化集中國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在保護傳承中昇華激盪。位於圖們市圖們江廣場北側的中國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也吸引衆多遊客紛至沓來。今年,圖們市對該館進行了提升改造,展示着包括傳統舞蹈、傳統音樂、傳統醫藥等在內的七大類11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善解能容,厚德載物。放眼延邊,像汪清縣和圖們市這樣通過凸顯一批中華文化符號、豐富一批節日文化內涵、推出一批文藝精品力作、發掘一批文物古蹟價值、打造一批非遺傳承基地“五個一批”行動,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植入遊園廣場、文化長廊、街道微景觀建設之中,讓中華文化通過實景實物得到充分展現、直抵人心,引導各族羣衆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歷史觀,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其中,延邊歌舞團的大型原創歌舞詩《五彩阿里郎》自今年8月進行首場演出後,每週固定時間向觀衆呈現獨具魅力的延邊歌舞盛宴,展現延邊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的嶄新篇章;延吉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國學中心設有8個體驗教室,開展扎染、活字印刷、中醫等傳統文化體驗,同時展現朝鮮族民居、飲食、服飾等文化。全州積極傳承地域特色文化,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設立1000萬元專項資金,加大對朝鮮族、滿族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

篤行不怠,孜孜以求。做好傳承與發展,確保各民族青少年熟練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必須先行。目前,全州全面推行使用國家統編教材全覆蓋,比國家要求的2025年提前了一年;到2026年,在全國民族地區率先實現義務教育階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全覆蓋,將比原計劃的2028年提前兩年。今年以來,全州在大中小學及幼兒園各學段全面開發並建設了包括思政課程、班團隊會主題教育課程等在內的1576門課程,並從中評選出108門精品課程進行推廣。一個覆蓋大、中、小、幼各教育階段,循序漸進、緊密銜接的課程體系已然形成,藉以語言相通,促進心靈相通,命運相通。州教育局副局長張正一說:“積極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全方位嵌入教育教學各環節,發揮校園文化潛移默化育人作用,上好行走的思政課、場館裡的思政課,持續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走深走實。”(記者:何平 吳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