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安秋糧豐收有“密碼”
這幾天,火熱的不僅是天氣,還有廣安市的田間地頭。在廣安區花橋鎮的高標準農田裡,水稻被依次割下、脫粒。
近年來,廣安把糧食生產作爲“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嚴守耕地紅線,全力建好“天府糧倉”。不斷充實農戶“錢袋子”,確保紮緊“米袋子”。記者從廣安市農業農村局獲悉,截至目前,廣安全市390萬畝大春糧食基本實現大面積豐產豐收,其中111.4萬畝玉米顆粒歸倉、201.5萬畝水稻收割95%以上,預計秋糧總產量174.2萬噸,較去年增加126.5噸。
豐收當前,廣安各地的糧田裡藏着什麼樣的豐收“密碼”?
造“良田”土地治理中出新招
今年,鄰水縣袁市鎮增產村名副其實地“增產”了——300畝水稻畝產達到700公斤,畝均增產15%以上。增產的動力,源於該村將全域分散的“巴掌田”打造爲高標準農田,還在今年被納入“糧油高產千畝示範片”。
“增產村像大多數丘陵地區一樣,地碎、田小、邊界多。過去大量農村勞動力外出,不少土地撂荒。”該村黨支部書記劉勤說,“巴掌田”還導致當地農業機械化水平偏低,“即使常年耕種的水田,畝產最高也未超過600公斤。”
這樣的情況不只在增產村出現。廣安屬於典型的丘陵地區,全市耕地普遍存在地塊小、坡度大、零星分散、基礎設施不配套等問題。農民耕種“巴掌田”,投入大、產出低。
建好“良田”是打造“糧倉”的根基。破解土地細碎化難題、盤活“沉睡”土地資源,廣安探索出“333”治理新招。
“三圖”穩定承包權。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前提下,廣安探索“碎地連成塊、小田變大田、經營權連片”的新路徑,通過“確權測繪圖+治前航拍圖+治後航拍圖”三圖合一的形式,對農戶承包地塊進行永久固定,讓羣衆減少顧慮。
“三措”並舉建農田。“依形就勢分類建、設施成網一體建、產業成片系統建”,廣安以高標準農田爲基礎,規劃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實現產業集羣式發展。
“三策”放活經營權。廣安將治理後的土地劃分爲“自種區”“流轉區”“代管區”三大區塊,進行分區經營管理,確保耕地有人種、種得好,發揮土地最大效益。
目前,在廣安已完成土地細碎化治理的區域,地塊數量減少70%,綜合灌溉保證率達90%以上,農機作業通達率達100%。5月,廣安市被列爲四川省唯一一個整市推進破解承包地細碎化難題的試點地區。
施“良方”單產提升上求突破
前不久,嶽池縣顧縣鎮羊山觀村的玉米實收測產,平均畝產達到672.2公斤,比全縣玉米平均畝產453.1公斤提高48.4%。“科技支撐是增產的秘訣之一。”嶽池縣農技站站長鄭斌說,羊山觀村所在的種植片區從種植、管理到收割,均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不僅緩解了當地勞動力不足帶來的壓力,還有效降低種植成本,提高種植效率。
交出增產“成績單”的還有廣安區大安鎮水稻千畝高產展示片,該片區最高畝產達到813.51公斤,平均畝產超過771公斤,較上年平均畝產提高了45%,較人工種植每畝增收500元以上。
這1360餘畝水稻種植由四川農業大學和廣安市、廣安區共同組建的專家組進行指導,採用“暗化催芽壯根齊苗育秧、減穴穩苗高效機插、肥水一體化管理”爲核心的技術管理,選用適合機插的品香優秱珍、川康優2115、川康優絲苗等高產優質雜交稻品種。
“良種良法良機是現代農業的關鍵環節。”廣安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廣安堅持技術集成,在單產提升上求突破,夯實“天府糧倉”之基。
選好良種。廣安與四川種業集團合作,在農作物主推品種中優選出5個適應廣安環境的水稻、玉米、大豆高產高效品種,示範面積達到80萬畝。
選準良法。在高產示範片,廣安大力推廣水稻無紡布暗化催芽技術,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0萬畝;推行玉米大豆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推廣面積達到40萬畝。
用好良機。廣安大力推廣水稻機插秧技術,通過合理密植的方式增產增效。當地機插秧技術相比傳統人工插秧畝均增加3000株—4000株,畝產量提高40%—60%。
用“良法”種糧收益上謀增效
“米袋子”充盈了,“錢袋子”也鼓起來。“如今種糧真的能賺錢!”廣安種糧大戶藍炻華說,今年他種植水稻2000多畝,預計產出稻穀120萬公斤,種糧收益有望超過100萬元。
藍炻華告訴記者,幾年前自己按傳統方式種糧,管理粗放、成本高昂,一畝地最多賺100元,如果遇到乾旱、蟲災等,還要虧本。
降本增效,廣安建成5個綜合農事服務中心,不僅爲農戶提供種糧技術支持,還提供耕地、插秧、植保、收割等“一條龍”服務。藍炻華說,依託服務中心種植水稻,每畝可節約成本200元,畝產量提高15%以上;化肥和水資源用量也分別減少了30%和50%。
全方位保障種糧效益,廣安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市還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如廣安區、嶽池縣就在落實國家種糧補貼的基礎上,對水稻等主要糧食作物規模經營給予100元—150元/畝的地方財政補貼。
除了推動成本下降,廣安還建立稻穀收購中心,以市場價收購稻穀,讓農民的稻穀不愁銷。同時,以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爲載體打造“陸糧米”品牌,將優質稻穀加工包裝對外銷售。2023年,“陸糧米”以其優良品質得到消費者認可,遠銷廣東等地,年銷售量達130萬公斤。
圍繞農民增收,綜合農事服務中心不斷探索新渠道。“農民將土地流轉給基地後,還能在基地裡打工。”花橋鎮竹林村黨總支書記文林說,服務中心建成後,該村農民戶均每年增收6000元。
□王林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田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