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國家 沒理由接受北約擴張引誘

崔洪建。(取自網路)

崔洪建現任中國外交部轄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曾在中國駐外使領館工作。長期從事國際關係、歐洲問題和中國外交研究。

崔洪建指出,北約有意把月底峰會搞成一場大型「越界派對」。除30個成員國,有意入約的瑞典、芬蘭和遠在亞太的日本、韓國、澳洲和紐西蘭等,都在受邀參會之列。北約正急切地想把俄烏衝突做實成第三次「機遇」,搞出一個像模像樣的「全球化」來。亞太國家沒理由接受北約擴張引誘。

崔洪建表示,在「跨大西洋關係」核心之外,北約多年來苦心經營起一整套「夥伴關係網絡」,先後將觸手伸向歐亞地區(和平夥伴關係)、中東北非(地中海對話)、波斯灣地區(伊斯坦堡合作倡議)和亞太地區(全球夥伴關係),成爲北約彼時向歐洲以外地區搞擴張並向非軍事安全領域搞滲透的主要工具,也成爲此時要搞「全球化」的主要抓手。爲服務於美國的全球戰略,北約早已不滿足於只在歐洲一隅發揮作用,通過議題跨界來進一步突破地理侷限。

他分析,北約爲插手亞太找到兩個理由:一是充分利用一些地區國家對俄烏衝突的片面認知來重提「國強必霸、捍衛民主」,用「今天的俄羅斯就是明天的中國」來恫嚇地區國家,從而創造出亞太地區對「北約式集體安全」的需求。

二是盜用「安全不可分割」原則,製造出「歐洲與亞洲安全不可分割」這類似是而非的理論。北約釋放出要將其在亞太地區的「夥伴關係」由虛轉實、破壞地區安全生態的危險信號。

崔洪建強調,如果集體安全的定義是「在集團式對抗中獲勝」,那麼北約可將對俄羅斯形成的圍攻之勢標榜爲「成功」,但如果地區安全目的是維繫和平、不戰不亂,俄烏衝突讓歐洲重燃戰火絕對是失敗。排他性、對抗性的集體安全只會在亞太製造出更多紛爭和恐懼,集體安全的「成功」是以地區安全的「失敗」爲代價,亞太國家沒有任何理由接受一個失敗者的說教和引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