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經濟 締造新興工作機會
可再生回收的工研院「易拆解太陽光電模組」,以創新科技開創循環經濟新商機,其研發成果也獲得2021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入圍肯定。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研發的「等溫高效率水氣分離技術」獲得2021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這是全球首個能借由空氣製造潔淨水源的獨特技術,採用創新薄膜材料—氧化石墨烯薄膜,直接從空氣萃取不含氮、氧的水,目前已技轉奇鼎科技,盼能夠藉產業力量解半導體產業缺水燃眉之急。圖/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易拆解太陽光電模組
工研院等溫高效率水氣分離技術
前言:當前經濟增長的方式多是藉由資源的開採、製造、消費和廢棄物產生的線性經濟活動進行,造成了資源耗盡與環境負荷的挑戰。聯合國環境署(UNEP)表示,過去50年來全球對於資源的需求從未有下降過,由於世界人口倍增,原料開採增長了三倍,全球國內生產總值則增加了四倍。使過去20年中,自然資源的開採和加工加速增長,造成90%的生物多樣性消失和水資源短缺,及氣候變遷的種種環境的影響。
國際能源署(IEA)在「2019年全球能源與二氧化碳狀況」報告指出,受強勁的全球經濟的推動,全球能源消耗以自2010年以來的平均增長率近乎兩倍的速度增長。2018年的CO2排放量增加了1.7%,並創下了新紀錄。
面對資源消耗造成了物資稀缺,及生態環境日漸惡化的情況下,循環經濟的倡議,認爲所有的物質皆可利用、再使用,在沒有廢棄物的思維,讓過去認爲的廢棄物料,可透過循環式的物料運用方式生生不息,是提供物資並消除廢棄物污染的解方,並具有持續提升經濟成長的潛力。
在面對氣候變化和環境退化的挑戰,經濟發展勢必要在環境保護爲前提的方式下進行。由線性經濟轉爲環保與經濟兼顧的循環經濟,將影響到的工作轉變,是需要關注的議題。
以重複使用來延長產品壽命不僅能保護環境,並可創造就業機會。歐盟社會企業回收再利用組織(Recycling European Union Social Enterprises, RREUSE)的報告,針對重複使用能創造的工作潛力估計,以10,000噸廢棄物產品和材料爲單位,焚化處理可創造一個工作、垃圾掩埋可創造六個工作、回收利用則可創造36個工作,而翻新和再利用則可創造296個工作。對廢棄物以循環再用的處理,如以翻新和再利用的處理取代焚化,不但可降低焚化對環境的污染,同時能從一個工作機會,提升到296個工作機會。
2018年國際勞工組織,強調循環經濟是資源利用和消費永續性的典範,擺脫開採、製造、使用、丟棄的模型,採用回收、再利用、再製造、租賃和更長的商品壽命的模式。以循環經濟情境,包括了:塑料、玻璃、木漿、金屬和礦物的回收率每年持續增長5%,取代了直接開採這些產品的主要資源;以每年1%的速度減少了所有權和商品更換,模擬通過租賃和維修服務。估計到2030年,施行循環經濟情境與日常經營情境相較,循環經濟在全球將多出600萬個工作。工作機會的增加大多爲二次材料加工(如:鋼、鉛、鋅、錫、鋁、貴金屬、木質材料等)之廢棄物處理類;維修、批發/經紀貿易、銷售等服務工作類及研究發展等。而工作機會減少者爲原材料開採類(如:金屬礦、煤、原油、天然氣等);第一次材料產品製造類(如:鐵和鋼鐵合金)及電力之煤炭生產等工作。
歐盟的研究結果指出,歐盟以循環經濟做爲政策優先事項,是正確的方向,因爲循環經濟政策將有助於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有助於提高工作機會。歐盟2018年也對循環經濟政策對勞動市場的影響進行研究,估計到2030年,在整個歐盟經濟中應用循環經濟原則,使歐盟GDP增加0.5%,並創造約70萬個新的工作機會。歐盟選擇了五個重點關注產業,產業的範圍足以代表歐盟最重要的循環經濟行業和活動。這些產業爲:食品、建築、機動車輛、廢棄物管理、及電子和電氣設備。
有鑑於循環經濟將有更多的新型態的服務型創新產生,而新工作機會多數發生在中小企業上,加上中小企業用人比例高於大企業,加強中小企業的業主及人員知識與技能,將有利於循環經濟的發展。對於循環經濟的需求,必須增進跨領域人才、整合型的人才、ICT科技人才的技能的培養,以讓各行各業的回收循環可以融會貫通,並以數位、網路平臺和技術追蹤,加強供應鏈之間的連接。
另外,消費者的消費選擇爲循環經濟的源頭,消費者對循環經濟的價值觀認同會影響臺灣循環經濟的發展。建立消費大衆的社會參及對循環經濟理念的知識與認同,對循環經濟發展至關重要。
臺灣的自然資源不足,資源供應風險可能造成經濟負擔,加上環境承載能力有限。讓資源有效循環運用,並減少廢棄物產生的環境負荷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超前部署循環經濟人才,加強循環物資的自主能力,以環境友善與經濟的創新的能量提升競爭力,將是未來經濟發展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