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美尋求朋友支柱 臺應超前部署

在面對中國風險,拜登政府提出「朋友支柱」概念,以強化「印太經濟架構」。圖/美聯社

每當有同事要離職,或是聚餐最後的大合唱,不能免俗的總要勾肩搭背一起合唱周華健的「朋友」,一表鐵桿交情的丹心。朋友的義氣在年代久遠的時日裡可以You have my word.一言以蔽之,無論外在風險如何變化,不需要John Lock的契約主義(時至今日有契約似乎也可以毀約),典範在夙昔,令人嘆時不我予!

美國在2017年時川普總統逐步讓美中矛盾浮上臺面,拜登上任一年多來,各種矛盾與日俱增,且盤根錯節。加上一場世紀瘟疫的侵襲,與氣候災害所造成的衝擊,美國從歐巴馬年代Rebalancing to Asia、川普年代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到拜登年代的印太戰略,都與崛起中的中國息息相關。爲了因應中國一帶一路的擴張逐步在歐陸板塊上西移所造成的威脅,歐盟於1月推出了全球門戶(Global Gateway)的倡議。近日,俄羅斯與烏克蘭的邊境不平靜,源自於朋友和敵人的那條線逐步東移、威脅了普丁的強國夢;俄烏邊境矛盾也牽涉了嚴寒冬季的歐洲能源挑戰,而地緣政治中的AUKUS佈局和新能源亦息息相關。但對產業界最頭痛的莫過於供應鏈的挑戰。

拜登政府在2021年6月公佈的關鍵供應鏈審查報告中,盤點了落後中國風險的四大關鍵領域,包括半導體、高效能電池、關鍵礦物和材料、和藥品,部分產業需要具堅固邦誼的朋友協助,因此,白宮進一步提出「朋友支柱(Friend- shoring)」概念,以強化「印太經濟架構」。這麼感性的訴求,融合了德國工業4.0白皮書中論及離岸生產(Offshoring)到在岸生產(Onshoring)的典範轉移,或從成本考量比較切合實際的近岸生產(Near-shoring)模式,坐實了Joseph Nye的巧實力戰略,不要只比硬實力,有時候還得套套交情、論論友情。

這些由於地緣政治而鏈結的新型態合作框架,比不上在供應鏈變短(天下雜誌2018年3月14日封面)或變碎(2019年7月31日封面)的發展,對於經營的衝擊更直接且激烈。新冠疫情後所導致的缺倉位、缺貨櫃、與缺卡車司機這類純經濟供需上的供應鏈挑戰,對業者的營運決策在在構成更令人頭痛的威脅和衝擊。供需雙方能否分攤供應鏈價格的上漲,友誼就見真章!碰到議價能力強大的客戶,這類成本只能含淚吞下;遇到比較明理,甚或具同理心(又是溫情喊話嘍!)的客戶,供應端的壓力或許可以降低;但這種外部風險內部化的談判,恐怕又造成近一步供應鏈朝向脆弱化偏移。當中國科技產業漸漸被西方競爭者以兩個市場戰略的防火牆隔離時,臺商在中國的佈局與供應鏈遷徙已不是民族大義的軟決策,而是生死存亡的硬決策。

此刻,朋友支柱的溫情喊話適時登場,臺美鞏固的邦誼作爲鋪墊,供應鏈在地化的發展看似合情合理,美國衆議院在農曆年假期中通過3,500億「美國競爭法」,成立晶片基金(各位還記得趙偉國那位老兄?美國遲來的國家科技主義總比不來的好!),鼓勵民間投資生產半導體。臺灣相關業者能不能享有「朋友溢價」(Friend Premium)?抑或面對競爭議價?看得到又吃得到,纔是「你的就是我的」這種鐵哥們兒的交情!

而面對美國的磁吸,原本落腳在臺灣各科學園區的護國羣山們,是否必須展開在地供應鏈的佈局?已經逐漸浮現爲不能迴避的課題。而臺灣先進製程與材料若可享受美國老大哥的朋友廕庇,在美國競爭法中享受投資優惠,之前已有富士康在威士康新州的經驗,不難面對!但要出門之前,會不會遭遇到經濟部如赴中國大陸的投資審查,因爲美國的磁吸所削弱的臺灣競爭力,不可不慎啊!嚴加把關之下的臺美貿易投資關係,又要考驗臺美之間是不是可以平起平坐地稱兄道弟了。如果以1月底美國商務部長接受CNBC訪問時的論點,不容天真地仰賴臺灣和美國欲建構新架構支持半導體供應過程中的朋友情誼。

拜登政府預計今年3月會公佈第二輪、六大產業的供應鏈檢討報告,其中包括與臺灣高度相關的資通訊產業。等這份報告出爐之後,美方會更清楚那些產業需要朋友支柱來一起建立後疫情全球產業秩序。除了半導體與網通這些疫情中的明星產業外,臺灣還有廣大的中小企業應該也想成爲全球產業夥伴的好朋友,在面對激烈的變局中,臺商與政府都需要超前部署未來的全球佈局策略。

臺灣最美的就是人情味,我們樂意和全世界做朋友!那你呢?願意做臺灣的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