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思or學而來思?這波操作很“成功”,語文輔導班要不要上?

前兩天學而思發文怒斥豆神大語文“無節操”,引起一衆關注孩子課外輔導的家長們一片譁然,當天文章一經發出就成爲了很多家長羣熱議的話題。

隨後豆神大語文也在發文“道歉”,結果又引起了一波熱議,不少家長表示真不愧是教語文的……

這兩家機構我家孩子都有學,而且都是不僅上過他們的線上課,也上過他們的線下課。只不過今年由於孩子上初一了,學業負擔非常重,我們陸續把豆神(立思辰)、學而思的一些課程都給退了。畢竟孩子的學習首先應該注重的是效率和質量而不是通過“量”來硬填。

關於這兩家機構的課程好壞相信很多關注過這兩家的家長也都有不同的看法。

他們分別都有自己的大量“粉絲”,但是這波操作確實是起到了一定的市場推廣效果,使得很多人對這兩家的大語文課產生了興趣,並且主動詢問“哪個更好?”。

不管他們最初的目的是什麼,但是很顯然,接下來彼此之間一定都會有新的一波報名……

有一種是比較常見的看法,那就是學而思更擅長的是數學方面的輔導,豆神則是語文輔導中的翹楚,而英語自然是傳統的新東方了。

儘管還有其他一些教育機構,尤其是一些地方性非常突出的教育機構存在,但是就國範圍內來說這三家算是在語數英這三科中影響認知範圍最廣、影響最大的了。

今天我不是來評判這兩家孰對孰錯的,寫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想跟諸位家長分享一下我對語文輔導班的一點個人的看法和選擇經驗。

本文讀下來之後可能會讓很多家長產生一種“必須要報”的錯覺。

需要說明一下:在我眼裡,所有的輔導班其實都是一種學習的方式和工具,無所謂必須或者絕對不用,是否有需要一定得是結合自己孩子的實際情況來定。

只是因爲今天的分析難免會多說一些跟這些輔導班有關係的內容,所以才容易導致產生我這是在打廣告的錯覺,我上面都說了,我都給孩子把課退了……如果真的好到了離不開,我們咬牙也得學下來不是嗎?

我們需要學“大語文”嗎?

首先來說“大語文”是一個炒作起來的概念!

但是這個概念你不能說它是錯的,儘管你可以看到很多不同的定義,可是你都不得不說這些定義都是對的,都是有意義的。

語文學習在傳統的認識上往往我們會侷限到兩個點上:

1、課內的語文學習;

2、課外的閱讀、積累。

原本多年以來的語文學習模式當遇到了語文教學改革之後,使得語文教育和教學遇到了全新挑戰。

無論是家長、學生甚至是老師都不得不面對一個非常客觀的現實問題——以課本爲主的課內教學不得不接受考試中“原題”大幅減少的客觀現實。

相信一般地方的小學三年級之後的家長都會深有體會,你會發現孩子們的語文試卷考察的內容基礎知識部分及傳統的我們認爲需要死記硬背的圍繞字、詞、句、修辭等佔比越來越少了,反而是詩詞、閱讀(包括必讀書考察)和作文比重加大了。

所以很多家長都感慨數學、英語有辦法短期內提高起來,但是語文真的是沒有任何的好辦法。

而語文的這個變革成就了立思辰(豆神大語文、中文未來)的發展,這就像過去英語學習成就了新東方、數學成就了學而思一樣,在各種資本、市場的運作下,“大語文”的概念徹底被炒起來了。

它不像傳統的語文輔導班,比如傳統的往往都是或者針對閱讀理解,或者針對作文,大語文是把語文學習從基礎的語言學習到所謂的文學素養培養都涵蓋在內,使得學生在這樣的一個體系下能夠接觸多全語文的學習。

而且它是一個獨立體系……幾乎可以完全跟校內語文學習獨立出來的體系。

從孩子的升學、考學角度來看,我個人認爲“大語文”有必要學。

即便是不去報班學,那麼你也應該去了解一下他們大概都學什麼、講什麼,然後自己給孩子做補充學習的時候也需要注意有針對性補充上。

因爲它本身就是爲了素質+應試的結合,且長期目標一定是圍繞應試的。

有必要報班嗎?

這個問題等於沒問,因爲我上面都說了,我都退課了,這說明最起碼我認爲學語文不一定非要報班的。

但是我也絕對不認同那些說什麼只要多讀書就行了的觀點!

最起碼你會發現大多數孩子上了初中之後,“多讀書”已經成爲了一個很難做到的事情,不是不想讀,而是很多時候沒時間讀了。

小學生閱讀的書籍

所以特別提醒一下家長朋友們,孩子小學時候有條件多讀點一定要多讀,等上了初中之後,說不定您的孩子也會遇到想讀而時間不太夠的問題。

我不認同“多讀書”的說法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爲“多讀”容易做到,但是“如何讀”才更有效是很多人都不清楚的。

我講一個大語文課程上的閱讀例子:

你比如《西遊記》這本書,他們的課程只需要一次課(一般是2個小時,包含課間)就給你把整本書“講完”了。

好吧,你說《西遊記》這種非常大衆的書很多孩子早就讀過了,所以聽這種課就當是複習一下也挺好,而且老師還能給你串出重點來等等。

那麼其他的一些世界名著呢?比如六年級給孩子講列夫托爾斯泰、契訶夫、普希金、高爾基等等及其代表作的時候呢?

你覺得這兩個小時的時間裡,孩子能收穫多少?

但是大語文有一套自己的理論且你也會覺得有道理——儘管只是這麼短的時間給孩子們串講了一下,可是這會有助於孩子未來真的去讀的時候提高效率。

而這裡就涉及到了一個“舒適區”的問題,即當孩子對一件事物完全不懂的時候尤其是聽不懂的時候很可能毫無興趣,如果是沒聽之前就都懂了可能也會沒興趣認真聽,只有當他們知道點,但是知道的並不多的時候纔會更認真……

我上面只是舉了這一個例子。

那麼現在的問題是:

這件事情你覺得非得上輔導班才行嗎?

我個人覺得並不需要。

網絡上有很多的資源足以幫我們把這些事情做好的。

當然,我這裡只是講了大語文中的關於“閱讀”這一點,其實它還包括了其他很多的內容,比如文學史、不同類型的文章的賞析學習、寫作練習等等很多方面的內容。

所以在要不要報這點上我個人的建議是:

1、如果你沒有更好的選擇,且孩子時間也寬裕,那就報一個;

2、如果你自己能夠幫助孩子進行這方面的補充拓展,完全沒有必要報。

我們很多家長聊天的時候對這個東西的看法其實往往是定義爲:沒事兒當成故事聽聽也行……

語文學習切勿被校外帶偏了

我不否認現在的很多教育機構在課程開發上做得非常專業,在師資上也非常捨得投入,比如我孩子校外輔導班裡的一些老師動輒都是北大、清華的碩士……

但是說到考試、升學尤其是高考,我個人認爲最最專業的還是孩子的學校、孩子的老師!

原因有二:

1、你知道所有的考試範圍、閱卷標準等等到外面教育機構的時候都是二手的嗎?

好吧,你可以說這有什麼關係,拿到了分析一下就行了。

問題的關鍵是這些機構的人無論學歷再怎麼牛,他們基本上都不可能參與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的批卷中去!

從教學,到考綱,再到批卷……所有的流程都是誰來完成的?

無論是教學還是考試等等教育系統內部都是要進行教研學習的,甚至你孩子的老師本人就是中高考的閱卷人,你覺得他們的專業性會比外面機構差嗎?

因此論應試,機構可以說他們很有特色,有多少很牛的學生在他們那裡上過課,甚至可以說是培養的都隨便,但是千萬不要被忽悠了——孩子們真正應試學習的核心戰場其實還是在校內,只不過受各種因素影響,我們很少提“應試”這個說法而已。

2、再牛的課程開發能牛得過“權威”嗎?

教輔、校外輔導機構的教材一定會有許多非常有質量的,我家這些年來就買過很多,可以說給孩子的學習,給我輔導孩子學習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你要知道,所有的這些東西其實都是圍繞教材本身以及考綱等二次開發的。

本質上講,孩子們的老師的課堂其實也是一個“二次開發”的教學實踐行爲。

且如上所說,學校、老師是更專業的。

最權威的就是孩子們的課本,最權威的講解其實就是孩子們老師的講解——當然,我們不能夠保證所有的老師能力都很強,但是從理論上、比例上講,校內一定是最強的!

所以家長一定要清醒認識到,無論你是否給孩子報班,即便是給孩子報了很多班也不要輕視了孩子的校內學習。什麼是“事倍功半”?什麼是“丟了西瓜撿了芝麻”?這就是。

多跟孩子的老師溝通,學向孩子的老師請教、諮詢,解決孩子一個個具體的問題,在這基礎知識再去進行額外的補充學習纔是最有意義的。

否則孩子們就極有可能出現“

一頓操作猛如虎,收穫太少孩子苦

”的問題。

所以,報班沒問題,只要不影響孩子的正常校內學習我始終認爲學有餘力真的是可以報一些的,但是如果你把報班當成瞭解決孩子學習問題的關鍵,那就真的被帶偏了。

小學階段可能表現不夠明顯,但是等孩子上了初中之後你就會真的意識到這個問題了,而如果小學階段沒給孩子養成一個好的校內學習習慣,靠得是課外的一些補充讓孩子成績優秀的話,那麼到了初中,您的孩子真的可能會需要適應一段時間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