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實聯手 改寫店面生態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住商不動產提供)
朋友問我,最近附近開了幾家藥妝店,生意都不錯,是不是疫情之後大家都開始愛面子了?
朋友的社會觀察反映一定的現實,根據經濟部與財政部的最新數據,去年全臺全年度藥粧零售業營收首次突破2000億元,全臺店面突破6800家,營收亦大幅成長,今年上半年銷售額比2020年同期增加10.3%。無獨有偶,連鎖美妝生雜業者寶雅日前公佈第二季財報,單季稅後純益4.75億元,年增幅達65.6%,獲利雖是在4個季度來相對低點,但累計上半年稅後淨利11.33億元,賺過一個股本,年增率達到43.06%。
有意思的是,在網路與實體銷售狀況,實體店面經歷2020-2021年連續負成長,2022年觸底反彈,年增率8.5%,反觀網路銷售年增率急速下滑,意味着消費者脫下口罩,走向實體的威力不容小覷。
不過,在這一片榮景下,卻可以發現後疫情時代店面市場的微妙轉變。其一是複合式經營增加。不僅是美妝業者在店內開設他品牌的「店中店」,便利超商也有和藥局、養生食品等等開設複合店,強強聯手型態不僅提供客戶多元選擇,互相拉擡業績,更能分擔店租降低經營風險,同時在大面積店面乏人問津下,這類型態在議價時更有主動權。
其二是實體虛擬結合深度提高。疫情之後虛擬轉戰實體,實體開發虛擬漸成趨勢,亦有提供訂位、支付、外送等服務的線上平臺統包資金有限的小業者需求,縱然增加成本,趨勢不可逆,「數位通膨」也將影響民衆的生活。
其三是自購店面個案頻傳。打算長期經營的業者最終還是選擇自購店面,以避免長期房東漲租影響企業發展,同時持有不動產標的也有助於日後資金調度與資金配置。
整體來說,無論願不願意,這波百年大疫的確讓經營者們更有風險意識,亦更具彈性思維。畢竟,當無常成爲日常,求新求變纔是亂世之中的求生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