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萬科廣場,完美詮釋“場域”魔力

“場域”是個相對抽象的名詞,在我們商業更注重空間、環境、氛圍的當下,有着很強的適用性。文案中的場景,往往類似於“打造出獨特的場域”(在本文中您也將會多次看到),通常我們並不會對“場域”做過多註解,字裡行間,它的作用更多是一句總結。而本文,我們將以“場域”爲主軸,借徐匯萬科廣場,闡述所謂“項目獨特場域”形成的各種客觀成因,以及其是如何發揮出強大魅力的。

按百度釋義,場域是一個具有特定性質的空間或領域,它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具有獨特性和相對穩定性。在各個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對於我們理解社會現象、人的行爲和心理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我們行業語境中,第一句話:“具有特定性質的空間或領域”是分析的基底。

據悉,迪士尼樂園在建造規劃時,不允許樂園內看到任何與主題無關的建築,甚至不允許同時出現兩個“迪士尼朋友”。這些策略不會作爲“遊園指南”告知,而“無感性”某種程度上正是人們能夠完全沉浸在樂園構建的童話般場域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分享一個剛開業的新項目,我們會更多專注在其商業規劃方式和邏輯;如今徐匯萬科廣場開業3個月有餘,客流可觀,經營表現良好,我們則會更多思考其如此受到青睞的底層原因。

在此前衆多介紹和宣傳中,我們會看到關於項目憑藉超大綠植空間所構成的“城市地毯”亮點,憑此提出的“POD”模式,衍生出以戶外運動爲主導的招商定位策略等等話題。這些確實是徐匯萬科廣場實打實的亮點,但若僅以此作爲判斷項目能否成功的變量,那即使僅看上海市場,都不乏毗鄰大面積自然空間、以運動健康生活方式爲定位的商業項目,事實並非每個都能收穫成功。

如同宏觀視角看徐匯萬科廣場,我們固然可以看到周邊高聳的寫字樓、居民住宅,可能在飛機上都能看得到的自然空間,以及交通的便捷性,這些本質上和我們常規所見的商業項目介紹別無二致——竭盡所能放大優點、特色。‍‍‍‍‍‍‍‍‍‍‍‍‍‍‍‍‍‍

同時,當時我的思考點則包括:“先入爲主”的寫字樓羣落,是否會過分強化作爲綜合體的辦公配套標籤?高架和鐵路佔位南北兩側,是否會阻礙項目的可視性和通達性?如何才能與南站軌交客流緊密“溝通”?

這些問題僅停留在紙面很難獲得明確答案,經過幾次探訪,在項目“場域“內,逐步有了更爲直觀、理性的感受,項目的客觀條件和人們的主觀認知潛移默化中起到作用。

首先看客羣基本盤,與多數大體量一站式商業項目類似,徐匯萬科廣場核心客人由寫字樓客羣和家庭消費者構成,如果說開業當日是週四客流還稍顯“溫和”,那之後的一次週末前往看到家庭客們紛至沓來則完全打消了顧慮。

8月,B站舉辦的“蚌埠住了運動會”在中央廣場吸引到衆人圍觀,室內則難覓無需排隊就能入座的餐廳。

剛過去不久的長假,項目以“自然有寵愛”爲主題開啓2024國慶寵粉節活動,爲“聚落玩家”帶來秋日主題派對,通過巨型躺椅、金色麥浪、秋葉的主題裝置在中央廣場裝點秋意氛圍。

稍遠的自然空間,孩子們則沉浸在“衆樂水岸”樂不思蜀。可謂不同類型的客人在各自的專屬空間各取所需。

我在人羣中,思考其獨特性所在,總感覺項目和最初在沙盤、招商手冊上所獲取的認知有所不同——當以個體視角而非鳥瞰作爲觀察尺度時,感受尤爲明顯。當我們把“場域”感帶入後才豁然開朗——“場域”成爲額外的關鍵變量,並在項目內得到了完美適配,它讓我們恍惚間忘卻周邊情境而沉浸於項目多元化空間所營造的特定環境和內容中,具體如何成型?下文詳述。

廣闊的橫向尺度爲形成場域提供寬容度

“高架”在商業項目領域中並非受歡迎的元素,好在如今軌交的發達,讓通達性矛盾得到緩解,但多少依舊會影響商業界面的觀感,直白點說,人眼很難從高架所在一側觀賞到商業項目的全貌。‍‍‍‍‍‍‍‍‍‍‍‍‍‍‍‍‍‍‍‍‍‍‍‍‍‍‍‍‍‍‍‍‍‍‍‍‍‍‍‍‍‍‍‍‍‍‍‍‍‍‍‍‍

徐匯萬科廣場並未在沿滬閔路的北側過多佈局商業內容和形象界面,僅在西北側商場入口位置引入特色品牌爲項目站住調性定位。

同時以寫字樓宇去迎高架路在高區帶來的尺度壓迫感,並佈局進入地庫的車道作爲地面視覺觀感的緩衝。

商業主界面反而面向柳州路側,結合下沉式廣場形成的自然內退空間,變相擴大了路面尺度,足以讓人能夠感受到完整的立面形象。‍‍‍‍‍‍‍‍

如此佈局下,在商業內容相對更爲集中的區域(購物中心以及Village戶外空間),消費者幾乎感知不到外部交通的躁動,使後者對場域氛圍的干擾降到了最低。

而在南側,大尺度的自然空間以及運動場地,甚至一期所在的寫字樓,都讓地圖上的非通行路段儘可能產生放大延伸感,對身在其中的個體而言,同樣幾乎無感。

軌交通達性方面,是有趣看點所在。一方面,項目毗鄰上海南站,交通樞紐標籤比多數“地鐵上蓋”項目更深一層。但直線距離達到300米左右,加上南站並非“吞吐”大站,因此理性分析很難說其能爲項目帶來多少有效自然客流增量。

有趣的是,我第二次探班時選擇了軌交出行,即使從相對更遠的1號線站點到達項目,步行體驗感受也並不差。更重要的是,出站進入到項目場域時,向北視角,雙層立面店鋪、連廊、階梯等元素“填滿”視覺空間。

更核心的正前方則是項目位於B2的入口形象以及整排擁有雙層外立面的品牌店鋪一直延伸到遠處拾級而上的動線引導,這種走出一種類型空間後瞬間轉換爲另一類型的視效變換,打造出“入園”般的都市感和儀式感,反倒是通常在室內可通往地鐵層的商業項目所不具備的,對應了“場域”所指的“特定性質空間”。

簡而言之,只要項目整體平面尺度夠大,自然更容易構建出獨特場域不爲外界所幹擾,目的性、歸屬感、舒適度都會相應提升,對奧特萊斯的好評很多都來自這些感受,但在城中區域,這種“奢侈”需要有剋制和具有巧思的規劃佈局,才易達成更好的效用。上海交通便利,能方便到達的商業項目比比皆是,能獨享一份天地的空間則未必。

垂直空間爲場域強化沉浸感

如果說平面視角,是以距離尺度爲基礎,那項目在垂直空間的立體規劃則更具技術巧思,也是讓我感受最與衆不同的部分。除了購物中心外,不乏多處多元化空間值得探討。

首先是上文露出過門頭,連接地鐵出入口到中央廣場的下沉式廣場。與其說是“廣場”,更像是“大道”,兩側品牌一字排開,雙層界面打造商業感(MUJI等重要品牌選址於此並非偶然)。

當我們在廣場遊歷時,大階梯的設置容易讓人忘卻所處的樓層位置,所謂“多首層”的初心就在於此——多首層其實並不止是在各樓層製造連接性,到達的“無感”性本質上更爲重要。‍‍‍‍‍‍‍‍‍‍‍‍

拾級而上到達1層中央廣場時,目光所及則是高樓林立以及連廊系統,又一個視覺觀感迥異且現代化的立體空間涌入,也是項目最具標誌性的場景之一。

緊跟而來的又一大階梯,會使人產生即使在1層,卻身處下沉式廣場的錯覺,沉浸式合圍感尤其強烈。

結合位於2層的平臺及連廊系統,以及不遠處通往B1的又一下沉式廣場,戶外的“立體城市”感進一步模糊了樓層的確定性,我們常說模糊邊界,而徐匯萬科廣場甚至在垂直空間上帶來了類似的感受。

如此感受即使在購物中心也有所體現。其中的亮點空間——位於L3/4挑高區域的MOREPRK,當我們要一睹碗池全貌時,需要步行走上階梯,而碗池又是一個下沉空間的形態,結合吊頂的起伏,“向上”和“向下”交融,模糊了對商場樓層高度的直觀感受,加上滑手在空間內的不斷移動,營造了有趣的視覺體驗,堪比整個項目垂直動線縮影。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挑高空間,並未因周邊高架路等元素而受限,反倒是通過獨特的業態選擇讓自身成爲了“景觀”。

如果說平面尺度,如同公園;那垂直設計,則猶如山谷,足以讓人忽略周遭,享受其中。‍‍‍‍‍‍‍‍‍‍‍‍‍‍‍‍‍‍

商業企劃內容爲場域帶來參與性

結合多元化結構的特殊性,項目有意識地將各種活動企劃重點佈局於戶外公共空間,除了與運動健康標籤定位契合外,也儘可能規避了大面積公共空間的內容留白。‍‍‍‍

此外,由於家庭客不少驅車前來,因此往往會先進到購物中心,多樣化的內容使客人有動因前往不同區域,一方面爲各個區域引流,同時也能帶領人們進一步感受到場域的獨特性,畢竟購物中心比比皆是,城中樂園並不多見。

商業內容水準方面,在近年並不算好的市場,項目其實給到了一份優良答卷,在開業初期的行業報道中已有衆多敘述,因此本文並沒有作爲重點進行闡述。

更想表達的是,徐匯萬科廣場的廣受歡迎並非那麼的理所當然,如果你看過我幾年前分享的項目規劃,會發現如今最終的實際呈現,已經大不相同,這來自於項目對近年多變的市場與時俱進的迴應以及務實的策略,同時也是順應民意,讓消費者能夠在此得到輕鬆愉悅的體驗,與周邊的環境氛圍相得益彰。

在徐彙區,如果要享受純正意義上的消費體驗,徐家彙商圈足以滿足所有客羣的選擇,但獨特的場域可遇不可求。只有逛得開心,纔會願意多來。

從紙面到落地,商業項目往往會有截然不同的觀感,有時甚至原則上的主入口,和實際客流最大的入口都會有很大出入,而類似這種差異,幾乎在每個項目上都會發生,有些是意外驚喜,有些會差強人意,本文主角顯然屬於前者,但最終都指向一個準則——實地體驗勝過所有。也希望徐匯萬科廣場擁有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