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平教育法上路20週年 學團點出敵意環境等6議題
「玫瑰少年」葉永鋕用生命催生「性別平等教育法」,今年滿20週年,學生團體今天召開記者會,點出6項待解的議題,包括數位時代的敵意環境、性平會量能不足。
民國89年,就讀於國中的葉永鋕,因性別氣質與其他同學不同,遭到霸凌,一天被發現倒臥在學校廁所,送醫不治。事件引起臺灣社會對性別教育的討論,於93年催生「性別平等教育法(最初爲兩性平等教育法)」。
由跨校學生組成的「性平教育20年學生倡議連線」今天在立法院舉辦記者會,提出6項待解的性平議題,希望社會大衆與政府單位一同思考該如何改善。
第1項議題是「敵意環境」,臺大前學生會性別工作坊負責人陳思捷表示,在數位科技發達的現在,網路上對多元性別羣體或女性的敵意言論層出不窮,各種哏圖、開玩笑,以及隨手的按贊、附和,都讓被攻擊的羣體須時時處於戒備不安的狀態。她建議將敵意環境式性騷擾明文納入性平法,並制訂認定標準,鼓勵網路平臺建立自律規範。
第2項議題是性平法對性暴力的定義,仍沿用刑法「違反意願(被害人須證明強烈抗拒)」的概念,對證據的要求太過嚴苛。政大性平會學生委員何傑恩指出,在師生的權勢關係下,學生沒有100%說不的空間。建議改爲婦運近年倡議的「積極同意(加害人須舉證確實有取得同意)」概念。
第3項議題是性別平等教育課程,清大性平會學生代表吳青軒表示,性平法不該被侷限於處理性別事件,應涵蓋更多元的面向,包括情感教育、性教育等,並由性平會定期檢視課程是否符合性平精神。
第4項議題是性平會的量能不足。臺大前性平會學生委員餘東栩形容,多數學校的性平會就像沒吃飽又沒睡飽的菜鳥衛兵,缺乏人力和資源。他建議規定各級學校性平會,至少要有一名專責人員,並規定所有委員都須公開揭露對性平意識的想法。
第5項議題是差異化的性平教育,教育部性平會學生委員楊昀臻建議,應在不同專業領域及學科之間,進行個別化的調整。例如軍警學校的陽剛氣息與對性別氣質的敵意,藝術訓練如何拿捏身體界線,護理學校二元性別制服等,都應有指引來調整。
第6項議題是校園環境須更多元友善,陽明交大學生會交通分會長麻筱祺指出,從宿舍、廁所、學校性別資料的蒐集和運用等,多元性別學生的日常生活仍充滿挫折,求助也經常碰壁。她呼籲教育體系應深入瞭解多元性別者的經驗,並建立發聲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