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調研行·活力江西丨篁嶺古村:鄉愁厚土裡“長”出新活力

翠竹輕搖古村道,斑斕世界畫中行。篁嶺古村的故事要從油紙傘和曬秋說起。

行走在江西上饒婺源縣江灣鎮篁嶺村,白牆黛瓦徽式民居錯落有致,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天南海北的遊客舉起手機記錄着古村落的美景。近年來,篁嶺村不斷挖掘鄉俗、鄉景、鄉味、鄉宿內涵,遊客體驗着撐起油紙傘欣賞曬秋美景的那一抹鄉愁,引爆了新一輪旅遊熱,鄉愁厚土裡“長”出的活力滋養着每個人。

篁嶺古村的活力是“撐”出來的。“鋸竹、裝柄、裱傘、繪畫、刷桐油……每一把油紙傘的誕生都要經歷至少76道純手工製作工序,也承載着篁嶺的傳統文化。”篁嶺古街上,曹文娟經營的油紙傘店裡,顧客絡繹不絕。“每逢旅遊旺季,平均一天能賣100多把油紙傘。”

油紙傘,誕生於婺源縣甲路村,現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在江南地區遠近聞名,其製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5年,外出務工20年的曹文娟回到家鄉,開啓了製售非遺產品的職業新生涯,與衆多鄉親吃上了“旅遊飯”。

“把婺源油菜花美景畫在扇面上,成了遊客的伴手‘潮玩’。”曹文娟深知,非遺文化厚土裡“長”出來的技藝,才能經久不衰,傳承長遠。

油紙傘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扶持。婺源縣有關領導表示,近年來,政府高度重視婺源文化遺產保護,積極推動當地非遺項目和傳承人申報工作,併爲當地非遺發展搭建平臺,以提升它們的影響力和市場認可度。

篁嶺古村的活力也是“曬”出來的。每年瓜果蔬菜的收穫季節,徽派民居的木架上擺滿紅辣椒、玉米、南瓜、豆角等農作物,在“地無三尺平”的奇特地形地貌上,無意間造就了一處中國特有的“曬秋人家”風情畫。如今一張“曬秋”的文化“邀請函”,吸引着國內外無數遊客前來觀賞。

“‘曬秋’是我們篁嶺人的傳統,現在它已經不再是秋天的專屬了。”清晨時分,曬秋大媽吳仙鳳就已忙碌起來,“每個季節都有它獨特的魅力,希望通過‘曬秋’,讓更多的人感受到這種四季變換的美麗。”

“‘曬秋’源於篁嶺村民生活所需,是農業生產活動的一環。”篁嶺文旅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向陽對文旅融合發展信心滿滿,“將‘曬秋’作爲黃金賣點不斷放大,打造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曬秋’景觀,並將其塑造成篁嶺的超級IP。”

“篁嶺不僅僅是一個休閒目的地,它更是一個文化的載體。”在吳向陽看來,篁嶺作爲文化與旅遊結合之道的先行者,只有挖掘和傳承本地的文化,才能真正讓活力迸發出來。“希望遊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篁嶺深厚的文化底蘊。”

農文旅融合,根基在農,源泉在文,活路在旅。“文旅產業是婺源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婺源縣委書記徐樹斌說。活力涌現的背後,是由這些平凡而又不平庸的人物共同書寫,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和智慧爲篁嶺注入了獨特的文化魅力。

夕陽西下,曹文娟盤點着一天的收入;吳仙鳳收拾好曬秋笸籮,期待明天繼續講述古村落的“活力故事”。(周賀、吳躍軍、田興春、王子涵、邱燁、時雨、羅娜、孔文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