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粵商|“非洲大小姐”張芸琪:從東莞到埃塞,中企應如何把握非洲投資機遇?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吳佳楠 廣州報道

“爲什麼給自己取名‘非洲大小姐’?”面對南方財經《新粵商》的提問,常在各大網絡平臺上分享非洲“生意經”的華堅集團副總裁、埃塞俄比亞華堅輕工業園董事張芸琪堅定地說,“這就是我的標籤”。

13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張芸琪的父親、“中國女鞋教父”張華榮在博萊國際機場落地,從“世界工廠”東莞來到埃塞俄比亞。經過深度考察後,張華榮帶領的華堅集團和渴望發展的埃塞人在彼此身上找到了過去與未來的映射,也在複雜的環境中尋求共處之道。

13年後,華堅集團從一開始在埃塞俄比亞設立500多人規模的鞋廠,已轉型爲建設推動當地工業發展的埃塞華堅國際輕工業園區,爲當地員工8000多人解決就業,累計出口創匯1.83億美元,稅收累計340多萬美元。

如今,與華堅集團一樣,包括不少粵商在內的中國企業看到了非洲高性價比的勞動力優勢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將目光投向了非洲。在“不出海,即出局”的共識下,當下的非洲市場還有哪些投資機遇?企業開拓非洲市場應注意哪些問題?深耕非洲市場十餘年的華堅集團有哪些出海經驗可以分享?

在張芸琪看來,現在的非洲相當於40年前的中國,非洲可能要用60年或者更久才能達到中國現在的經濟水平。十年前在非洲做貿易是可以賺錢的,但現在非洲已從單純做貿易開始引入中國工廠做本地製造工業,在這當中就有不少難題。華堅集團在非洲紮根十餘年來取得了一定的階段性成果,希望通過自己的鏡頭和經驗分享,展示真實又客觀的非洲,幫助中企到非洲出海打破信息差壁壘,讓企業少走彎路、少踩坑。

(華堅集團副總裁、埃塞俄比亞華堅輕工業園董事張芸琪,受訪者供圖)

《新粵商》:華堅集團在2011年戰略轉移到非洲的埃塞俄比亞。爲什麼選擇埃塞俄比亞?華堅集團如何判斷當地的出海環境?自企業選擇埃塞俄比亞後,在當地取得哪些成績?

張芸琪:華堅集團1996年在東莞成立,2002年在江西贛州有一個工業園。去埃塞俄比亞的非洲情結在於2011年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埃塞俄比亞的總理邀請我父親去考察。出海考察後,我們對於當地的出海環境有了三點判斷:一是埃塞俄比亞盛產牛羊皮,產量位居全球前列,集團的真皮女鞋就需要大量的牛皮和羊皮,所以原材料能就地取材;二是製鞋行業的勞動力是很大的成本,在埃塞,人口多且用工成本不高,2011年埃塞的人工是平均每人每月100多元人民幣,直到現在也就400多元人民幣,因此勞動力成本是個很明顯的優勢;三是關稅政策優勢,當時從非洲出口到歐美國家的女鞋都是0關稅,這就爲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大大降低了成本。

基於這些考量,我們很快將戰略轉移到埃塞,工廠就這樣開始建立。2015年,受埃塞總理的邀請,我們在埃塞首都拿了一塊地投資現在的工業園區,建設“華堅(埃塞俄比亞)國際輕工業城”,佔地137.8公頃,項目計劃總投資20億美元,目前已完成投資1.2億多美元,建成面積17萬多平方米,解決當地員工8000多人就業,累計出口創匯1.83億美元,稅收累計340多萬美元。

《新粵商》:作爲外商投資者,企業出海對於當地的語言、文化、法律等方面都存在壁壘,非洲不可避免還存在局部戰爭衝突。華堅集團到了埃塞俄比亞後,會遇到哪些難題?如何解決?

張芸琪:非洲政治環境的複雜性確實會影響到中國企業家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在埃塞的中國工廠或多或少會遇到罷工難題。我們第一次遇到規模性的罷工大約在2013年,埃塞工人每天到下午5點就集體走出工廠以示抗議,罷工的原因有很多,有內部管理的矛盾,也有由外部社會環境變化引起的。有時遇到罷工,爲了趕工期,生產一半的鞋子不得不用集裝箱運回國內的工廠加工,這其實給企業帶來不少損失和困擾。

另外,我們也會遇到人才培養的難題。我們曾僱傭一批當地大學生,把他們帶到中國接受培訓近一年的時間,讓他們學習語言、專業技能等,待學成之後帶他們回埃塞俄比亞,大部分人卻跑到本地中資企業做翻譯,因爲做翻譯比工廠的工資高。所以製造業在非洲展開會面臨不少挑戰,因此規模不宜過大,一兩千人規模已經足夠,在非洲做任何事情千萬不要做大,也千萬不要求大。

《新粵商》:除了埃塞俄比亞,企業未來有哪些出海投資計劃?

張芸琪:我們最近也有在考察剛果金、迪拜等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已不侷限於佈局製造業,也會做服務業的考察,本身華堅集團在埃塞俄比亞就已經紮根很深,現在我們在埃塞俄比亞不僅佈局了工業園,也開始參與到當地汽車製造業。

《新粵商》:過去幾十年裡,中國人對非洲的投資已經開始從貿易向工業轉型。華堅集團在埃塞俄比亞的佈局已經從工廠發展爲輕工業園,在企業從貿易向工業園區這一轉型過程中,你有哪些印象最深刻的心得?

張芸琪:我們從最早到埃塞有一個500人左右的工廠,發展到現在有一個工業園。其實在非洲做生意,可能剛開始會面臨很多困難及挑戰,但越往後會發現在非洲做生意很容易做到產業的跨界,就像華堅從最開始的鞋廠發展到現在的產業園平臺,現在園區入駐了20多家企業,99%都是中國企業。我們現在無論去哪個國家考察,首先都會看當地是否有工業園,工業園會反映該國家微觀的經濟模式,包括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可以通過工業園的微觀工業形態,看到這個國家的工業化發展水平。所以,中企在海外投資一定要選擇入駐正規的工業園,企業可以抱團取暖,雖然自己買地建廠有經濟增值的優勢,但如果一個國家發生動盪,在中國人投資的工業園內有中國企業在裡面,中國大使館和這個國家的軍隊都會有措施來保護。如果企業都散落在這個國家的不同地方,出現安全問題就不一定能夠第一時間作出反應。我認爲,企業出海投資,安全永遠大於企業所有財富的積累。

《新粵商》:這些年來,廣交會上來自非洲地區的合作伙伴越來越多。根據你的觀察,非洲的合作伙伴如何利用廣交會平臺,將中國製造的產品遠銷海外?他們把中國製造的產品帶到非洲後,在當地又如何進行投資?

張芸琪:廣交會已成爲鏈接人流、物流、資金流的窗口,很多外國採購商都會利用廣交會平臺與中國製造建立聯繫。但廣交會一年只有春季秋季兩次,非洲人到中國的時間和成本都挺高的,非洲貿易的窗口期已經不長了,所以現在很多非洲人已不僅僅侷限於到展會上買到產品,他們更多是學習中國一整套經濟體系,積極引進中國工廠和製造商到本地進行本地生產、製造,而不僅僅侷限於做貿易。十年前,在非洲做貿易是可以賺錢的,但是如今在非洲做貿易就不那麼容易賺錢。非洲現在每個國家都有鼓勵中國人來開工廠的政策,他們願意通過關稅進行宏觀調控,鼓勵本地製造,再加上本地人口紅利,中國商人來非洲設廠製造的優勢還是有的。

《新粵商》:如今去“非洲淘金”成爲許多人出海的願景。你認爲,現在出海到非洲市場是否還擁有大量機會?對於即將出海非洲市場的民營企業,你有何具體建議?

張芸琪:現在的非洲就像40年前剛改革開放的中國,是沒有什麼產品的,對品牌更是沒有太多概念,如果在這時切入非洲的市場,只要在包裝、廣告做得足夠多,當地就會特別喜歡買這個產品,他們對品質的意識也是靠產品的曝光度來評判的。因此,對於中國企業和粵商來說,出海到非洲市場有着大量的機會。此外,非洲目前還處於一個嚴重物資短缺的階段,它甚至沒有工業,需要去建設工業基地,包括華堅集團在內的很多國內大企業都在非洲投資建設了工業園區,比如在坦桑尼亞投資的中坦工業園,在烏干達的國家級的中烏姆巴萊工業園,這些工業園區都是中國企業在非洲落地生根的真實實踐。

但非洲也不是遍地黃金的地方,到非洲投資不能盲目,如果有條件一定要跟着靠譜的人去了解當地的人文環境、營商政策、法律法規。深度的考察和調研是投資前不可缺少的步驟,而且至關重要,這樣才能做到有效避坑。在做完深度考察後,在非洲投資要選擇你瞭解並熟悉的行業,過往40年在中國發展過的,基本上在非洲可以複製一遍,但去非洲也不能完全套用中國的思維方式,因爲兩個地區的文化和體制不同,去一個新的地方,必須尊重當地的文化和習慣。

另外,不要與當地人競爭他們已經在做的生意,要做他們做不了的生意,創造增量市場,而不是去爭奪存量市場的利益。如果我們與當地人競爭,勢必會處於不利地位。總之,從國內的舒適區走出去,漂洋過海去非洲創業尋求機會,需要一定的魄力和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