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治「城市病」 全民之責
工人安裝冷氣不慎掉落,走在路上只能自求多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任何城市都不是一張白紙,早期迅速發展留下的病竈總是千瘡百孔,但愈早治療、痛苦愈少、成本愈低,更重要的是,治療「城市病」必須治本,否則只會換來更大的代價。
五、六○年代城市化迅速,北臺灣都會區一幢幢高樓平地起,這是繁榮的象徵,但也因從前沒有完善建築法規,外推的鐵窗、花臺帶來破窗效應,也成爲臺灣街景奇觀。而近廿年分離式冷氣興起,法規未與時俱進,只能掛在外牆。
下不停的磁磚雨、墜落的附掛物、傷亡的冷氣工、被砸死的女大生,看似不同事件其實環環相扣。
工法與材質隨時代改變,外牆磁磚亦然。隨着建築老化、磁磚會掉,附掛物更成重量級的不定時炸彈,專家判斷支架生命週期頂多廿年,多少人會發現家外的附掛物是否生鏽、磁磚中空了嗎?
臺灣該是文明社會了,卻時時可見冷氣師傅飛檐走壁,墜落非死即傷;女大生遭冷氣砸死後有各種檢討聲浪,政府攤開各項法令機制,與現況處平行時空,連「治標」都未觸及邊,何來治本?
日本將長期修繕的「公基金」入法,推了廿四年,成爲牽動房價重要指標。臺灣做不到,說起來,仍是全民擔心「管理費漲價」,甚至抗拒成立管委會。尤其現在房價高漲,政府更擔心被貼上「搶錢」標籤,民代伺機捍衛選民,也讓臺灣難以與時俱進。
房子老了,空中血滴子只會愈來愈多,當「是否出人命」成爲隱形檢討指標時,走在路上只能自求多福,除了中央/地方政府有責檢討現行法規,別讓血滴子出現在自家外牆,也是全民之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