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一遇缺工就「外包」 難解客運業困境
大客車缺工問題嚴重,勞動部已同意開放僑外生擔任客運及公車駕駛。公車駕駛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受到少子化、高齡化影響,國內各行各業缺工情況由來已久,新冠肺炎疫情過後,更讓觀光旅宿業、公共運輸及營造業等行業缺工加劇,而缺工的本質其實和低薪、過勞脫離不了關係,即便放寬僑外生留臺限制,讓僑外生可以從事房務整理、接待、開客運公車等工作,但只要最基本的勞動條件不提升,恐仍難以留才。
臺灣交通環境複雜,違規亂象就連本國人都難以招架,根據交通部統計,光是今年一至五月,全國公車及客運事故就有一○七七件,去年九三三二件大型車事故,更比十年前增加近兩成五,而且已連三年破九千件,死傷人數也連四年破萬人。
不少大型車駕駛更將事故歸咎於行人突然衝出、機車亂鑽等現象。若以大學爲例,僑外生來臺就學時間頂多四至六年,想要擔任大客車駕駛,除了得先學會開車,拿到臺灣駕照以外,還要學習提供乘客良好的搭乘服務,更要習慣這些臺灣道路特有的「突發狀況」,所需適應的時間,恐不只是短短的教育訓練。
此外,僑外生每年畢業約有一萬三千多人,先不論每年有多少人願意留在臺灣工作,又有多少人會願意從事與所學無關的大客車駕駛工作?
政府看似敞開外籍人力大門爲缺工解套,實際可帶來的成效恐緩不濟急。
從旅宿業到大客車駕駛,缺工背後的原因無疑是沒有足夠誘因,而從事駕駛工作除了考量薪資待遇,還包括須長時間保持專注力、因應旅客申訴及到站準點率等壓力,若無法從根本改善工作環境,一遇缺工就以「外包」因應,不僅可能傷害我國勞動環境,所衍生的社會成本恐由全民埋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