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獵人無罪、黑熊野放…理解多元文化 還有長路

原住民的狩獵文化蘊涵許多古老的山林知識。圖爲獵人教導年輕族人狩獵的技巧。示意圖,非新聞相關人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王光祿無罪確定,雖然律師團與原民團體感到欣慰,認爲這是一個「勇於承認錯誤」的判決,其實卻引起許多網友批評,有人質疑,爲何在現代社會,什麼東西都買得到,原住民卻仍要維持「落伍」的狩獵文化,更認爲狩獵是殘忍、野蠻且會破壞生態。

事實上原住民的狩獵文化蘊涵許多古老的山林知識,當中的許多禁忌,包含懷孕的動物不能打、動物繁殖季節也不可以上山,不可事先設定打獵的數量…其中背後連動是生態的平衡與族羣的健康。想像一下,山林作爲獵人的獵場,如果他們能夠正大光明地狩獵,就像自己的房子一樣,自然會在意其中的一舉一動,一旦有小偷跑進去,也必定會捍衛。獵人與保育看似衝突,但其實是具有相輔相成的關係。

只是長久以來,因主流社會對於狩獵文化普遍不理解,加上森林法及野保法限制,造成狩獵文化長期遭壓抑、走向地下化,不僅產生不少變質的亂象,也讓原住民與山林從此斷裂。

這幾年,林業署在許多部落推動狩獵自主公約及黑熊生態給付計劃,就是希望藉由賦權讓部落「共管」方式,重新縫合原住民與山林的親密關係,更進一步讓這些與野生動物生活在同一區域的山村居民,成爲政府的保育夥伴。昨天野放的黑熊就是一例,通報黑熊受困就是布農族獵人,還將黑熊當成部落的一分子,給予祝福。

王光祿無罪了,但社會對於多元文化的理解,恐怕還有一段長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