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錯誤的教改如何止血? 去蕪存菁是教改進行式

卅年前,政府被民粹綁架,廣設大學造成高教無邏輯地擴張、技職教育也崩壞,如今私校退場、公校整並,高教版圖震盪。如何讓頂尖大學保有競爭力?讓面臨退場的邊陲學校能有開創新局機會?是賴清德政府上任後首要教育任務。

一九九四年,四一○教改聯盟提出「廣設高中大學」訴求,但精神是由政府設立公立學校;隨後行政院教改會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提出適度增加大學容量;當時教育部扛不住壓力,在選舉及政治考量下推出第二條教育國道,自此變調爲私立專科遍地開花升格。

回首教改歷程,功過兩面評價,立意良好卻過於理想化,問題則出在實務執行,教改強調「多元價值」精神,這些年並沒有真正被社會接受。臺灣社會過度重視文憑主義,廣設大學讓太多原本不適合或不需要升學的學生輕鬆拿到大學學歷,導致低薪,技職體系崩壞還致產業缺工。

當年推動教改的其中理由是「補習」,但現在補習有減少嗎?從以前的聯考時代到現在一○八課綱的學習歷程檔案,補習現象根本沒變。十二年國教一樣罵聲連連,說要推動多元入學,但很多偏鄉孩子已經出局。

再看現今高職生,往往基礎技能還未純熟就進入科大就讀,原本專科爲社會所培養的技術逐漸流失,許多傳產面臨缺工困境。

過剩的大學如何轉型退場,甚至能開創新局?政府責無旁貸。未來的大學制度鬆綁、員額增刪、學費自主化是三個關鍵。

教改工程卅年,但不是過去式,而是永遠進行式。賴政府有必要重新檢視教育制度,根除病竈。如何讓「被教改」的學子們不再無所適從,如何讓城鄉差距不再擴大,「去蕪存菁」是教改進行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