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旺達爲何急於分拆上市?

A股整車板塊繼續被外資買入,截止10月25日,據統計近十日,外資雖然整體處於淨流出的狀態,但依舊對汽車整車板塊淨流入近20億。然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電池板塊,外資在近10個交易日累計淨流出47.36億。個股層面來看,作爲鋰電池龍頭的寧德時代(300750.SZ)首當其衝,從今年9月初開始,寧德時代的市值跌破萬億,9月1日至10月25日,公司市值從10400億下滑至7700億附近,跌幅超過25%。

背後的核心邏輯主要在於:碳酸鋰價格的大幅波動,根據國內電池級碳酸鋰價格變動來看,今年第二季度4-6月碳酸鋰價格雖然快速反彈,從4月前低的18萬/噸反彈至31.75萬/噸,但這個價位並未維持多久就再次出現了下跌,而且這次下跌比較猛烈,電池級碳酸鋰價格在9月19日已經跌破了前期支撐的18萬/噸,國慶節後碳酸鋰價格更是達到新低的16.7萬/噸,目前穩定在16.8萬/噸的低位。碳酸鋰作爲鋰電池的關鍵原材料,而鋰電池又是電動汽車上成本佔比最高的一塊,牽一髮而動全身。

對於碳酸鋰價格的大跌,對中游動力電池廠商的打擊相當嚴重。

由於前期動力電池廠商爲搶佔市場,大舉擴產能,動力電池廠商形成了一大批超量原材料的採購合同以及滿產的鋰電池,因此這一批鋰電池的價格和成本都相當高。然而當前碳酸鋰價格大跌,動力電池價格也必然跟跌,導致這一批電池存貨必然存在減值。實際上從2021年開始,寧德時代就在遭受資產減值的風險,前兩年合計計提了48.61億的相關減值,今年三季度這一項更是高達28.48億,這也是市場對於動力(鋰)電池板塊整體預期較差的關鍵。

動力電池板塊另一家頭部公司欣旺達(300207.SH)日子也不太好過,先是股價從巔峰的54元/股下跌至15.5元/股,市值蒸發超70%;再是營收不增利,下游終端需求旺盛,營收增長明顯,但盈利狀況卻出現下滑。最近,公司還要將動力電池業務分拆出來單獨上市,推測是希望通過A股融資來支持擴產。

欣旺達興於智能手機的“大時代”

10月17日,根據證監會披露,欣旺達動力正式啓動IPO進程,向深交所創業板進擊。從產能和市佔率來看,欣旺達動力在國內排名前六、全球前十的動力電池公司,估值在350億元左右,甚至超過其母公司欣旺達(300207.SZ)目前不到300億的市值。欣旺達效仿比亞迪分拆電池業務的模式,將其變成兩家公司,分拆後母公司將以3C電池爲核心業務,而擬上市的公司聚焦動力電池業務。

欣旺達是以3C消費電子鋰電池起家的。1997年實控人王明旺與弟弟王威在深圳成立了欣旺達電子,成爲手機電池OEM、ODM供應商。公司業績的第一個轉折點是在1999年,欣旺達拿下康佳集團的手機電池訂單,當時的康佳集團已經是上市公司,正在籌劃生產自主品牌的手機。

有了大企業的背書,公司的發展便進入了快速增長期,後面2000年分別與飛利浦、日本電氣、海爾等國際大廠達成了合作;2003年,欣旺達銷售額首次突破一億元,併成功“殺入”聯想、ATL的供應鏈;2011年,憑藉與ATL的合作,公司成功進入了蘋果產業鏈,迎來最高光時刻;2011年4月,欣旺達成功上市,成爲創業板第一家以“3C消費電子爲核心的鋰電池模組整體研發、製造及銷售”的上市公司,上市後市值超過500億元。

上市前和上市初期,公司一直以3C消費電子的鋰電池爲核心業務。

2008-2012年,公司手機數碼類鋰電池業務營收增長穩定,中規中矩,期間蘋果4的發佈雖然帶動了3C消費電子的增長,但當時依然是國外手機廠商主導市場,2012年年底,手機及筆記本電腦鋰電池這兩塊營收合計可以達到11.21億元,同比增長44%;

欣旺達的產業和業績爆發發生在2013年。

2012年開始,隨着電子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新型智能手機成爲互聯網業務的關鍵入口和重要創新平臺,移動互聯網爆發帶動了國產手機的百家爭鳴,那一年又被稱爲“中國智能手機崛起元年”,欣旺達在國內市場開拓格外順利,獲得了華爲、中興、聯想、小米、魅族、OPPO等核心客戶。

2013年欣旺達手機數碼類鋰電池業務收入達到11.04億的新高,同比增長95%以上,接近翻倍。2014-2015年,雖然筆記本電腦類鋰電池業務下滑明顯,但手機數碼類業務增長強勁,2015年該塊業務收入已經突破50億大關,相比3年前業績翻了近9倍。

截止2021年年底,欣旺達3C數碼板塊業務收入可以達到262.14億的歷史新高,相比2011年上市時的7.73億,業績翻了33倍以上;利潤更是翻了40多倍。營收淨利雙增使得彼時的欣旺達股價表現堪稱“大黑馬”,2013年公司股價還是2元/股,2021年11月股價已經突破50元/股,巔峰時期公司市值一度破千億。

後面股價大幅回調的核心一方面是近兩年3C消費電子需求疲軟導致業績增速放緩;另一方面還有前面分析的市場對於鋰電池原材料價格波動對中游電池廠商的盈利影響預期。

分拆上市背後的難言之隱

對於欣旺達分拆上市的動作,市場衆說紛紜,一方面是對其目的存疑,另一方面對分動力電池業務估值超過母公司表示質疑。

從業務分錄來看,早在2008年,欣旺達就建立了相應的事業部,只是當時的業務收入較少,母公司上市前三年合計僅貢獻了1800萬的利潤。初期公司切入了汽車動力電池模組業務,拓展電動汽車的動力電池業務,並涉及電動汽車電池電芯、模組、BMS(電池管理系統)和PACK(電池包)等核心環節。

2013年初見成效,動力電池相關業務可以貢獻1.88億的收入,同比增長了144%;2014年成立欣旺達動力,也就是這次上市的主體。至此欣旺達也正式加大對動力電池等新能源產業鏈產品和技術的研發投入;

不過還是要說明下,與寧德時代、比亞迪這些電池廠商有所區別,電池PACK是電池行業中“最髒最累”的活,毛利率只有它的上游--電芯製造的一半不到,同期的寧德時代動力電池系統業務的平均毛利率可以達到30%-40%,欣旺達僅有20%左右,這就決定了其在產業和資本市場上的表現會低於那些電芯廠商。

也是看到如此短板,2014年欣旺達收購東莞鋰威,開始涉足電芯業務,爲涉足汽車動力電池做準備。東莞鋰威成立於2011年,主業業務是鋰離子電池電芯研發、製造和銷售。該收購分兩次進行,2018年東莞鋰威正式成爲欣旺達的全資子公司。隨後的三年,算是欣旺達的瓶頸期,整體動力電池及系統業務並未有太大的起色,這塊收入3年都在7億左右徘徊,毛利率不及20%。

直到2018年,欣旺達進入大廠車企供應鏈,開始爲吉利的電動汽車供貨,欣旺達EVB吉利電池包產線實現批量生產,並率先爲吉利汽車首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帝豪PHEV提供動力電池系統。這一年,動力電池業務收入首次接近10億元,2022年年底,動力電池系統業務收入已經達到驚人的126.87億元,不過毛利率僅有卻只有10.28%,相比“寧王”的21.92%低了10個百分點。2023年上半年,欣旺達動力所在的電動汽車類電池業務實現營業收入51.86億元,同比增長23.47%,毛利率15.49%,盈利能力有所回升。

爲何分拆上市?不僅僅是資金需求。

目前的動力電池市場依舊是以產能帶動換取規模壁壘。從年報來看,截至2022年年末,欣旺達發佈的動力電池擬建項目合計產能計劃已接近240GWh,計劃投資金額超過1050億元。

這是一筆巨大的資本開支,母公司目前資金也相當緊張,別看2023年三季度資產負債率回落至58.91%。其中貨幣資金(182.57億)和應收(118.29億)加一起雖有300億,但需要覆蓋115.55億的短期付息債和191億的應付款,勉強兌付,母公司的資金也是捉襟見肘。三季度短期付息債帶來的利息費用就高達5.59億(歸母淨利潤才2億),全年會更高,嚴重影響公司的盈利狀況。

後期擴產,欣旺達動力需要持續的資金支持,但單純依靠母公司輸血,只會嚴重拖累當前上市公司(3C電池)的業績和資本市場表現。因爲欣旺達動力近三年的盈利狀況並不理想,2020-2022年,欣旺達動力處於嚴重的增收不增利,營收雖高速增長,但淨利潤虧損甚至在擴大,分別爲-7.1億、-10.6億、-11.89億元,3年合計虧損接近30億元。

巨大的資本開支和業務虧損,已經嚴重拖累母公司的發展了,本身原本的消費電子業務就已經出現疲軟。分拆上市後確實能給當前母公司減輕不少負擔。動力電池的故事在資本市場已經不新鮮了,現狀就是鋰電池、動力電池產業“百花齊放”的階段已經過去,行業競爭加劇,後面甚至還存在結構性的產能過剩。

而且現實問題就是分拆的欣旺達動力能否在未來實現盈利?如此狀態的公司上市必然會引起監管和市場的關注。

本文作者 | 劉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