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畫院創作與人才培養座談會紀要(五) | 完善人才選拔機制 優化畫院體系建設
《中國美術報》第383期 美術聚焦
新時代畫院創作與人才培養座談會(第五組)現場
劉萬鳴(中國國家畫院院長):中國國家畫院作爲國家級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機構,應具有藝術包容性,也就是說“畫院人”應具有一顆包容、寬厚、謙虛的待人之心。藝術家最終憑作品立身,當前很多中青年畫家在創作情感上有所欠缺,這是知識結構單薄與閱歷的不足,致使作品缺乏思想深度,也影響了筆墨的力度,需要加強綜合素質的修煉。同時,主題性創作也不應侷限於人物題材,在花鳥、山水等方面仍需我們深入挖掘。作品需要有象徵意義,當然這還是取決於創作者的知識結構。新時代畫院應重視作品內涵與精神的延伸,體現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在人才培養方面要突破思維的侷限,首先具有識才的能力,也就是發現人才,而後培養人才。創作與人才梯隊建設,是畫院未來工作的重點。
謝小銓(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所副所長、座談會第五組主持人):此次會議小組討論氛圍極佳,大家圍繞創作與人才培養暢所欲言,提出諸多建議,會議成效顯著,期望此次會議成果能在全國畫院交流中切實發揮作用,提高創作水平,以經典引領、品格立院助力全國畫院發展。劉萬鳴院長現場參與討論,強調了中國國家畫院在人才培養方面要有包容性,畫家也要不斷提升自身修養,致力於呈現精品力作,並對全國畫院展的品質提出要求。相信此次座談會必將在推動全國美術創作、人才培育等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提升畫院整體水平與影響力,爲中國美術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張立辰(中國國家畫院院委、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20世紀以來,中國畫歷經了很多波折,也取得了諸多成就,並逐漸釐清了中西繪畫的差異,明確了迴歸傳統對中國畫發展的重要意義和作用。中國國家畫院在全國美術創作中具有權威性,不僅倡導創作創新,更在傳統文化、民族意識等理論觀點方面卓有建樹。辦好畫院關鍵在人才,畫院應圍繞民族文化藝術去發現、吸引、培養人才,而這與藝術教育的方法緊密相關。因此,畫院在創作和人才培養方面一定要重視中國傳統,守正創新。當前,中國國家畫院已經有了新的起點,令人欣喜並應予支持。
李寶林(中國國家畫院院委):畫院的核心工作在於出作品與人才,積蓄優秀人才是重中之重。畫院領導需無私、有伯樂之能、愛才且具前瞻眼光。選畫家時,其對畫畫的熱愛、癡迷、勤奮等品質尤爲關鍵,畫家作畫要有精品意識,畫院畫家還應在畫畫與做人上樹立榜樣。人才是出好作品的基礎,領導者、組織者和理論家的正確導向與理論支撐更爲重要,比如此次座談會的召開,就會對今後各級畫院的創作以及人才培養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畫院創研工作意義重大,中國國家畫院近期舉辦的蔣兆和、劉開渠等老藝術家經典作品的收藏活動,是其創作研究的重要舉措,是對老藝術家的研究,提高大家對精品意識的認知,也是對老藝術家藝術歷程和人格力量的宣揚。
李延聲(中國國家畫院院委):1981年,我從中央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正式參加中國畫研究院籌備組工作,至今已40餘載。我有幸就讀過三所美院,接受不同教育,受教於關山月、潘天壽、蔣兆和、李可染、葉淺予、黃胄等諸位先生。藝術的成功與否要通過社會和時間的檢驗,很多成功經驗目前在理論研究方面尚屬空白,中國國家畫院應該組織大家對前輩藝術大家的成功經驗進行研究、總結學習,這既有利於畫院學術研究,又有助於國際交流。畫院應承擔起總結梳理前輩經驗、推動相關工作開展的責任,爲畫院創作與人才培養提供更多啓示與借鑑。
鄧嘉德(中國國家畫院國畫專業委員會研究員):我自2004年進入畫院工作,見證了畫院從中國畫研究院到中國國家畫院的轉變,歷任院長雖倡導重點各異,但基本框架皆以傳承爲基礎,以繼承發展爲目的。劉萬鳴院長重點強調經典與品格,對繼承與發展提出更爲具體明確的標準。中國畫的工筆與大寫意皆有完整的語言體系,其發展是基於前人基礎的自然延伸,我們當下的任務也是在前人基礎上進行拓展。因此,在人才培養方面,關鍵是爲其指明道路。中國畫應繼承傳統並向前發展,深入系統地研究傳統,並與時代及新事物相結合,方能做好自身創作。
郭石夫(北京畫院藝委會委員):人們的認知水平與創作的方向有着直接關係。傳統是文化的根基,中西繪畫各有長處,不同畫種有自身邊界,畫家應明確自己所在畫種的邊界並深入研究。在培養青年方面,師父帶徒弟的方式是自古以來中國人學習的傳統,這不僅是藝術技法的學習,更是文化傳統、藝術理念、創作精神的傳遞和繼承,新時代畫院也應繼承這一優良傳統。藝術家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退休,老藝術家們反而能有更多的時間用於藝術創作和人才培養;畫院應重視這種傳承方式,發揮老藝術家們在人才培養上的積極作用。
石齊(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個性是畫家應有的特質。畫家一生,或專注傳統,或傾心創新。傳統繪畫要突破前人不易,創新之路同樣艱難。在教學方面,作爲北京畫院的畫家,我有培養人才的責任,既要引導其掌握基礎,也要引導其創新,培養他們去創作。新時代畫院同樣面臨中國畫繼承與發展的課題,也擔負着推動中國畫發展的責任,尤其是中國國家畫院具有帶頭作用,應該確立標準,注重藝術作品質量,篩選出優秀的人才,完善人才培養的體系。
王林旭(全國政協書畫室副主任):衆多從藝多年的藝術家成果斐然,卻未得到有效推廣與總結。新時代畫院當承擔起推出人才與作品、總結畫家成果之責。藝術發展的關鍵在於創新,我們應堅守水墨精神,並融合科技與傳播手段,創作出彰顯中國畫印記的作品。創作特徵關聯畫家作品面貌、藝術性格、中國人性格與表達特徵。中國國家畫院作爲國家級專業美術平臺,具有服務人民、全國畫院和藝術家的責任,應充分發揮其引導和管理職能。
趙衛(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人才培養是長期任務,而當下畫院的當務之急是人才的發現與引進。畫院應成爲優秀人才的高地,他們應該具有直接出成果的能力。社會上有大量未被發現的優秀青年畫家,因現有平臺侷限,年輕人機會缺失,因此畫院應創造適合年輕人展示作品的平臺。在創作方面,作品要有個性,特別是在AI的迅速發展下,藝術創作領域保持獨特性與不可替代性是畫院系統需要特別注意的,也是挖掘真正有潛力與實力的人才、推動中國畫的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方面。
陳孟昕(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寫意精神是中國造型藝術的審美原則,而意象性是工筆畫與寫意畫共循的要求。意即本心,象爲心中之象,意栩象生,傳統理論多落腳於意,工筆也可實現意象性表達。中國國家畫院肩負着美術實踐與引導全國美術創作的重要職能,其對主題性創作的重啓具有重要意義。回顧歷史,文化與科學進步都有青年的身影,藝術人才的培養應着眼於青年。近年來,中國國家畫院青年人才培養卓有成果,希望能在未來完善激勵機制,讓青年在層階的進步與成果評判中獲得價值肯定。
紀連彬(中國國家畫院原副院長):此次座談會規模宏大,涵蓋美術專業內的多個系統,共同探討美術創作與人才培養的路徑,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時代的發展與變化促使畫家思考藝術發展的方向,不同年齡段的藝術家對藝術標準的認知有別。因此,對於年輕人關於傳統接受的方式,畫院應寬容以待。在教育方面,不應讓學生單純模仿,而應讓其掌握規律並找到自身方向,引導他們在現代創新中紮根傳統根脈,找到當代的解讀方式,從而真正與傳統建立聯繫。
方土(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原館長):我在廣州畫院任職16年,見證其發展變遷,深感畫院事業迎來發展的良好契機。但目前來看,畫院系統的人才儲備,尤其是領導人才結構上仍有不足。畫院系統缺乏明確的規範與考覈標準,導致部分畫院建制混亂。中國國家畫院應設立標杆,建立評級和考覈機制,讓地方畫院有清晰的目標。在激發年輕人方面,全國畫院應有不同的角色定位,畫院的人才選拔不應侷限於社會公招,而應採用選拔的方式,保障畫院在人才隊伍建設上的先進性與權威性,進而推動整個畫院體系在新時代更好地發展。
陳風新(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原館長):在當下複雜的畫院體系下進行人才培養,其關鍵在於對老一輩藝術家作品的搶救、收藏、展覽與學術定位工作。畫院和美術館有責任將他們的作品儘可能收回,爲其舉辦展覽並深入研究,包括對創作過程的錄像攝像資料收集整理,從生活與文化背景等多方面給予學術定位。新時代下,畫院應着重將老一輩優秀畫家資源進行系統性的蒐集整合,轉化爲畫院的寶貴財富,這對於畫院在文化傳承、藝術資源積累以及應對人才斷層困境等方面都有着極爲重要的意義。
王永亮(中國國家畫院藝術家):藝術創作首先要堅持爲人民服務、爲社會主義服務,創作出能夠反映人民羣衆心聲、展現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優秀作品。其次要堅持守正創新,不侷限於傳統,敢於突破,將創新意識貫穿創作始終。我們要緊跟時代,注重內容的創新、樣式的創新,也對新的傳播媒介進行適應,作品應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人才培養最重要的任務也是激發人才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開拓視野,培養出能爲“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做貢獻的人才隊伍。
劉建(中國國家畫院國畫專業委員會研究員):創作與人才培養都很重要,但不同單位要有所側重。美術院校培養人才是第一層面的;通過展覽等方式發現人才是第二層面的;而其佼佼者進入專業畫院平臺、進一步發揮才智是第三層面的。當下的中國國家畫院,就應該以創作出中國美術在21世紀的經典爲共同的目標和使命。作爲專業畫院,配合國家發展組織創作活動是應該的。在表達主題的同時充分尊重藝術規律,創作出代表當今時代的精品力作,就是畫家對國家、人民和時代的最大貢獻。
劉罡(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院原院長):老中青三代畫家就當代中國畫創作現狀進行交流,此組特色爲講真話、直面問題。藝術發展有其規律,中國畫亦如此。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藝術交流常態化,AI與影像媒介給畫家帶來新感受。身爲山水畫家,深感當下山水畫主題性創作需從新中國成立後老一輩經典作品中汲取經驗與營養,繼承其對山河的情感與探索精神,擔起時代責任,向大山的更深處走,對經典作品要再認識、再研究,跟着走、接着走。
陳鵬(中國國家畫院花鳥畫所原副所長):畫家在展覽、創作與交流中見證時代變遷。如今,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畫不可避免遭遇困境,但可喜的是,大家心態漸趨平和,也更加清晰了內心對文化的熱愛。在當下,我們依然堅守中國傳統繪畫的內核,恪守傳統文化精神,其筆墨內涵與世界其他文化截然不同。新時代,藝術家們得以專注於探尋藝術生命。無論是老藝術家,還是青年人才,都應在這條藝術道路上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姚大伍(中國國家畫院花鳥畫所原副所長):不同時代的藝術家在創作上各有方式與做法。着力構建更爲卓越的平臺,是最爲關鍵且最具成效的培養舉措。對於畫院而言,選拔人才的關鍵在於“掐尖”,而並非培養畫家。當下,許多院校仍以20年前的教學模式傳授知識,導致學生難以理解與交流,進而回避中國畫學習。如今中國畫系招生報考人數相對較少,長此以往,可能出現老師多於學生的局面,輸送人才的可能也會越來越少。因此,需綜合考量多方面因素,深入思索探討,以保障畫院創作與人才儲備等工作持續推進。
王厚祥(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專業委員會研究員):此次會議讓我收穫頗豐,在此提三點建議:第一,建議每年開展畫院藝術家短期培訓,邀請大家、學者進行授課,內容可涵蓋美學、哲學以及他們的研究思想等多方面;第二,組織好每年的採風活動,所在單位應切實起到細緻規劃和有效組織的作用;第三,畫院應多開展面向國家級場館、文博單位、收藏單位的創作活動,爲國家留下更多經典作品。總之,進一步提升畫院藝術家的綜合素養與創作水平,推動畫院在創作、交流以及社會文化責任履行等多方面的發展與進步。
柳妍(北京美術家協會駐會副主席、秘書長):中國國家畫院立足於研究、創作、人才培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面向生活,完成了大量的創作任務,在接續美術學院培養人才的基礎上,推出了一批個性鮮明的人才和優秀作品。中國國家畫院一直以來都是北京美術家協會的重要創作支持單位。北京美術家協會作爲首都美術界的橋樑和紐帶,不斷推動着北京地區畫院、高校、文博機構等單位的緊密交流與合作,未來希望在實踐中交流合作,共同推動新時代首都美術高質量發展。
趙建軍(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院專業畫家、教授):畫院自成立起便肩負着對國家、人民與社會發展宣傳之責,創作是其主項。如何創作出高格調、高品質的作品應從兩個方面去探討:一是傳承問題,應繼承傳統藝術的古意;二是去其糟粕,如程式化、類同化的創作習慣。新時代下,中西文化的交融使繪畫創作中的創新具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呈現出當代藝術的機緣及其創新發展的精神和形式的意義。對於人才培養,畫院的責任是發現人才,提高他們的認知力,引導他們創作出大氣象、大境界的藝術作品!
陳海良(中國藝術研究院書法院創作部主任):當今書法創作面臨邊界問題。有不少書法創作的意趣打着創新的名義,有掙脫甚至解構漢字之嫌。漢字的語言系統承載着中華民族理解世界和宇宙的基本框架,在塑造中國人的形式感和審美趣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書法在實用和藝用的雙重原則中建構着我們民族的文化之魂,也維繫着民族的發展、延續和統一。若只求視覺快感或所謂現代審美而捨棄文字識讀性、解構文字,便是捨本逐末,變相利用書法元素進行當代藝術創作。
陶宏(中國國家畫院交流合作部副主任):此次座談會開啓了新時代國家新美術的新篇章。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中國國家畫院承辦的“第九屆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覽”即將舉辦,我有幸作爲服務團隊中的一員爲大家做好服務工作。關於本次議題,我認爲創作關鍵在“創新”與“作爲”。“創新”需摒棄陳舊之作,勇於突破自我。“作爲”要求作品體現民族、人民、國家、時代、人類、哲學與生命生存的積極向上內涵,展現高水平。我們應突出重圍,剪斷纏繞在藝術心靈上的束縛,大膽表現出自己心靈深處最原始的想法。
晁岱雙(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古代書法研究所所長):中國國家畫院不僅要培養一流的藝術創作人才,亦需一流的研究人才。加強中國國家畫院與博物館、美術館、高等院校的合作,是培養高級人才的重要途徑。博物館、美術館具備典藏資源優勢,是提供創作與鑑賞的重要平臺。高校具備較強的科研優勢,可適當開設文物、博物相關的課程,並建立資源共享渠道,爲畫院等機構不斷輸入人才。此外,聯合培養博士、博士後,互建觀摩、創作、展覽、交流等活動機制,也是培養創作與研究人才很好的途徑。
於量(中國藝術研究院工筆畫院副院長):新時代的社會生活充滿多樣性和複雜性,有着大量新的視覺形象,包括人們的生活方式、情感互動,以及生態文明帶來的新景觀。另外,社會生活還包含許多主題,需要畫家深入觀察、體驗生活,挖掘背後的故事。我們要關注的不只是視覺形象,還要表現出社會生活的精神內核,讓作品不僅能被看見,還能被感受和理解。面對新題材,我們不僅要把握當下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脈搏,還要把傳統筆墨語言進行轉化,讓它能夠適應現代審美的需求。
王躍奎(中國國家畫院山水畫所副所長):當前,中國畫壇呈現出欣欣向榮、百花齊放的局面。老一輩藝術家爲我們留下了經典力作,樹立了藝術創新的典範。年輕藝術家在繼承前輩傳統的同時,深入思考如何讓傳統藝術形式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以嶄新的形式面貌和審美氣質呈現在人們面前,對中國畫的創新發展提供了多樣性思考和實踐,使中國畫呈現出生生不息的活力與生機,爲傳統中國畫藝術創作續力。我們要繼續沉潛深挖,不斷吸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營養,讓中國畫創新發展的道路走得更加深遠。
劉波(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畫院之建設,有漫長的歷史。今天畫院的創立,有近代以來中國文化乃至中國畫發展的大背景,如何生存、發展,在當代中國發展的大背景下才有討論的依託。畫院立足於“畫”,反思中國畫發展歷程,進一步激活傳統文脈,回到中國人本來自具的創作觀念和評價體系,系統整理中國曆代繪畫遺產,在此基礎上,研發並提出新時代的創作、培養、傳播方向,是今天畫院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此外,對於人才培養,畫院的優勢在於廣泛的包容性和靈活機動性,在知識結構的合理性訴求上,正可以補充學院教學的不足。
王赫赫(中國藝術研究院國畫院人物畫創作室副主任、民革中央畫院理事):藝術家需“獨持偏見,一意孤行”,明確自身追求。每位藝術家都在思索個人與民族、時代等諸多關係,時代精神並非淺表的時代性,個人創作是時代精神的折射。當代藝術家應在前輩基礎上繼承揚棄,堅守藝術自律性與不變的內核,要從縱向歷史文脈和橫向全球化視野中找準定位,思考如何表現中國氣派的寫意精神,同時加強對傳統的深度挖掘和對西方藝術的瞭解。當代畫院畫家作爲“國家隊”藝術家的責任重大,應以更專業、更寬廣的藝術視野,有所繼承更有所創造。
崔景哲(河北美術學院副院長):非常榮幸能受中國國家畫院邀請,代表河北美術學院參加此次座談會。河北美術學院是由教育部批准的一所全日制本科美術學院;作爲一個試點工程,是第一所民營資本投入中國美院教育的美術學院。作爲創作與人才培養的實例,河北美術學院一直加大力度與美術界展開合作。誠摯期待各位老師以及畫院代表能與我們達成合作,也歡迎老師們前往學院舉辦講座與展覽,給予我們更多的指導與幫助。
譚斐(中國國家博物館書畫院副研究館員):就當代畫院的創研與發展路徑,我有如下感受:一是以包容心態對待新時代藝術語言的多樣態,既要守正遵循文藝創作的普遍規律,又要以活力姿態迴應新質審美的藝術訴求,展現大時代藝術視野。二是創作者要增強學術自覺與文化關切。三是秉持堅定的學術態度,創作與研究都需潛心修煉。四是鑑於以往經驗,當前主題性美術創作組織生產存在斷層,期望推動建構組織生產、展覽展示、學科研究、收藏獎勵、推廣傳播一體化的機制,促進畫院創研與發展。
編輯 | 閆 君
製作 | 魏 偉
校對 | 蔡培新
初審 | 李振偉
複審 | 馮知軍
終審 | 金 新
《中國美術報》藝術中心內設美術館、貴賓接待室、會議室、茶室、視頻錄播室,背靠中國國家畫院,面臨三環,功能齊全、設備完善,誠邀您到此舉辦藝術展、品鑑會、研討會等活動。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西三環北路54號
聯繫人:王會
聯繫電話: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國美術報》爲週報,2025年出版44期。郵發代號:1-171
1.全國各地郵政支局、郵政所均可訂閱,264元/年
2.直接向報社訂閱,發行聯繫人:吳坤 電話: 13071178285
新聞熱線
電話:010-68469146
郵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