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吐奶竟是肥厚性幽門狹窄症 醫推估全臺有60患者
北醫附醫兒科部主治醫師簡睦旼(右3)、小兒外科主任黃富煥(左3)及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蘇一宇(左2)率領的團隊攜手合作,讓新生兒順利脫險。圖/北醫附醫提供
新生兒溢奶很常見,但反覆溢奶,恐導致健康危機。北醫附醫日前收治一名剛滿月男嬰,溢吐奶超過一週,經診斷罹患「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且由於電解質不平衡,出現代謝性鹼血癥,導致心肺功能抑制,經手術後脫離險境。醫師提醒,嬰兒長期溢吐奶,恐造成低血鈉、低血鉀等狀況,嚴重時會出現昏迷、抽搐,家長不可不慎。
病人主治醫師、北醫附醫兒科部主治醫師簡睦旼說,男嬰通常在進食半小時後溢吐奶,且每次都吐得很用力,但並未影響男嬰口欲,嘔吐後仍想進食,因此懷疑是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經超音波檢查發現,男嬰胃部幽門肥厚,胃中也有無法順利通過的奶水,確診爲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
後經抽血檢測,發現男嬰的血液電解質不平衡,出現低血鈉、低血鉀,且血液酸鹼異常,呈現「代謝性鹼血癥」,且因嘔吐,出現輕微的吸入性肺炎;男嬰轉至新生兒加護病房後,醫護人員給予脫水矯正、電解質補充,經過積極輸液,男嬰病況轉趨穩定,進而接受手術治療。
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主要影響嬰兒胃部出口(即幽門),因幽門肌肉異常增厚,食物無法順利進入小腸,反覆出現溢吐奶。簡睦旼表示,據統計,臺灣每1000名嬰兒中約有0.49名罹病,以112年新生兒13.5萬人推估,全臺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的患者超過60人,且男嬰比例高於女嬰。
嬰幼兒溢吐奶是常見情形。簡睦旼表示,80%嬰兒溢吐奶發生在下食道括約肌自發性放鬆期間,當胃部裝滿奶水或食物,即會誘發自發性放鬆;尖峰期約是嬰兒4個月大時,41至67%的健康4個月嬰兒,每天至少溢奶一次,6個月大時會明顯減少,12至14個月時仍有溢吐奶的比例降至5%以下,建議家長若發現吐奶情況或頻率異常,應儘快就醫。
北醫附醫小兒外科主任黃富煥說,嬰兒肥厚性幽門狹窄症主要以幽門肌肉切開手術治療,可依病人狀況選擇傳統開腹或微創腹腔鏡方式;以前述名男嬰爲例,考量腹腔鏡手術充氣過程可能讓男嬰受影響的心肺功能再次惡化,因此採取傳統開腹方式,男嬰術後6小時即開始進食,逐步恢復到原先進食量,術後第4天出院,門診追蹤狀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