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趨勢丨半導體行業將迎併購黃金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駱軼琪 廣州報道

半導體行業正出現新的風向。

近日在由芯謀研究主辦的第三屆IC NANSHA大會上,多名業內人士都指出,觀察目前美股市場的幾大半導體龍頭,其發展歷程中都少不了藉助外部併購的方式壯大自身業務。到今天,隨着國內市場從政策層面鼓勵收併購動作,國內半導體行業有望迎來新的外延擴張機會。

這一方面源於半導體行業正走在新一輪週期的起始點,另一方面此前走高的估值已經有所降溫。

據云岫資本統計,按照A股主要半導體設計公司的庫存月數走勢看,2023年一季度達到2019年以來的頂峰,接近9.5個月;到2024年一季度已經大幅回落至7個月左右,接近2022年末的水平。

再看半導體細分領域上市公司的市值走勢,拆分到多個具體產業環節的趨勢表現都很一致,即自2023年以來,這些行業市值均在波動中呈現下滑走勢,到大約2024年2月是低點,後續有所回升,但仍處在相對低的水平。

橫向來看,目前細分產業中估值略高的包括芯片封測、設備、分銷和製造,市值偏低的有材料、EDA(軟件)、IDM(產業整合模式)。

二級市場的估值必然會影響到一級市場公司的投融資情緒,這也就意味着存在一定收併購窗口期。

新機會

不只是當下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新變化,政策層面也在引導支持併購重組。

例如近期的6月19日,證監會發布《關於深化科創板改革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就提到“更大力度支持併購重組”。

其中指出,支持科創板上市公司開展產業鏈上下游的併購整合,支持科創板上市公司收購優質未盈利“硬科技”企業,支持科創板上市公司聚焦做優做強主業開展吸收合併。

之後不久,半導體行業就有官宣股權收購動作。

6月22日芯聯集成發佈公告稱,擬收購控股子公司芯聯越州集成電路製造(紹興)有限公司(下稱“芯聯越州”)剩餘72.33%股權。交易完成後,芯聯越州將成爲芯聯集成全資子公司。

通過本次交易,芯聯集成對芯聯越州的控制力進一步增強,將通過整合管控實現對旗下整體硅基產能的一體化管理,在內部管理、工藝平臺、定製設計、供應鏈等方面實現深層次整合,進而提升公司的執行效率與盈利能力。

此外,2024年4月,芯聯越州8英寸SiC(碳化硅)MOSFET工程批順利下線,預計於2025年實現量產,有望成爲國內首家規模量產8英寸SiC MOSFET的企業。

6月24日納芯微發佈公告稱,計劃分別從兩家公司手中收購上海麥歌恩(下稱“麥歌恩”)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合計68.28%的股份,收購對價合計約爲6.83億元。

本次交易完成後,納芯微將直接及間接持有麥歌恩79.31%股份,能夠決定後者董事會半數以上成員選任,麥歌恩將被納入公司合併報表範圍。

通過本次交易,在產品方面可與納芯微現有的磁傳感器產品形成互補,提升在該市場的覆蓋率和市佔率;在技術方面將整合雙方研發資源。當然,也可能存在後續標的公司經營效益不及預期的風險。

在前述會議上,安凱微電子董事長鬍勝發分析道,目前SoC芯片中,頭部企業如英偉達、高通、聯發科等,都是成立年限很長的公司,在發展早期通常業務增長相對緩慢,花費幾乎10年~20年時間,纔開始實現業務大幅度成長。這顯示出企業發展需要足夠的耐心,國內不少企業目前仍在練內功階段,還沒到快速爆發時期。

這些國際頭部公司也是在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通過多種收併購方式,不斷彌補短板,完善產品線並擴大規模。例如高通在2000年收購GPS相關公司SnapTrack,2010年收購Wi-Fi領域公司Atheros,2015年通過收購CSR增強藍牙和音頻技術,2021年收購Veoneer的自動駕駛汽車軟件業務Arriver等。

胡勝髮指出,在目前外部環境變化情況下,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可能正迎來併購黃金期。

臨芯資本董事長李亞軍也認爲,政策和市場環境有所變化後,當下標的物有更高意願談併購事宜,目前二級市場估值也在相對低點,加上諸多政策在鼓勵併購——這些都顯示出,當下是併購的難得機會。

下一階段

前述會議上,華登國際合夥人蘇東回顧道,歷史上的半導體併購案例通常有一些關鍵節點。例如2014年~2015年間,驅動外因是通信技術從3G向4G迭代過程中,一系列新應用出現;2019年~2020年間,驅動外因則來自對數據中心市場未來的發展預期。

“可以看到,今天美國半導體的蓬勃發展,多是基於企業在之前3年~4年時間裡,對數據中心做了大量併購和投資等佈局。”他續稱,例如英特爾自收購Altera後,陸續開展智算中心相關收購和業務佈局;AMD收購賽靈思、ADI收購Maxim等,都有類似考慮。

整體看中國市場,在10億美元~100億美元規模中存在大量公司,該數量遠高於美國在該規模的體量。“所以我們認爲,中國的半導體企業屬於小而美居多,大而強企業偏少,將來我們要支持有能力成爲大而強的半導體企業做併購,做優質資產注入、擴展它的產品線。”蘇東表示。

他還認爲,新近登陸科創板的企業,多數還沒有太多資本運作經驗,所以投資機構面臨大量機會,可以在其中助力,這也是政策面在提出支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強的原因。

此外,中國半導體行業的頭部企業本身也正進入規模倍增式擴張(如從10億人民幣收入到奔向100億)的發展階段,頭部公司也在積極推進內生髮展和外延擴張並舉。

當然蘇東也指出,歷史經驗表明,一場併購也有70%~80%的失敗率,所以投後服務更應重視,也需注意整合後的文化、凝聚力等問題。

李亞軍進一步認爲,縱向來看,通信行業與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歷程很像。在80年代的通信行業,多以海外巨頭的產品爲主,如BB機、大哥大、交換機等;再經過10年甚至更長,國內開始出現世界級通信巨頭。

“所以我們提出一個結論:中國的集成電路行業會複製通信行業的發展歷程,出現世界級的龍頭企業。”他分析道,原因在於,其一,中國有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可以在市場內實現自我循環;其二,中國人有勤奮的文化;其三,中國市場消費者願意嚐鮮;其四,嚐鮮就促成產品端可以快速試錯、快速迭代。

那麼屆時,產業層面的世界級龍頭企業,將引導行業後三十年的發展路線。

“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更高、更遠、更強。”李亞軍具體分析道,也即從跟隨到創新、再到引領的路線,投資有創新的東西;堅持做難而正確的事;半導體現狀是小企業過剩、大企業稀缺,低端過剩、高端稀缺,需要解決這些命題。

總結來說,李亞軍指出,中國集成電路發展多年,已經解決了從0到1的過程,從1到10正在陸續踐行,接下來要推進從10到N的歷程;隨着半導體產業的外部環境變化,10-20年後,中國一定會產生世界級半導體企業,複製在通信行業的發展軌跡;這些世界級企業的種子主要在已上市公司中,找到種子並支持其做大做強是今後的主要任務,當然少部分非上市公司也有機會;起家靠技術、發展靠管理、做大做強靠併購,併購重組是產生世界級企業的必由之路;併購後最難的是投後管理,因此發現、培養未來的世界級商業領袖是產生世界級企業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