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靜縣:文物普查新發現文物點353處
日前,新疆和靜縣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隊(以下簡稱“和靜縣普查隊”)結束了爲期近4個月的野外實地調查工作,新發現文物點353處,超過了和靜縣已知不可移動文物點數量,新發現比例高達172.2%。
自治區文物局副局長黨志豪介紹,此次和靜縣共調查文物點558處,其中複查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文物點205處,新發現文物點數量位列全疆縣級普查單元第一。
“和靜縣總面積3.96萬平方公里,山區佔據九成以上,幾乎都有文物分佈。鑑於特殊的地形特徵及文物分佈狀況,和靜縣與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開展合作,協調了多位專家學者參與普查工作。”和靜縣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王忻說。
王忻介紹,在實地調查之前,自治區“四普”工作指導員利用地理信息系統進行空間分析,以“大區域—小區域—溝谷”原則劃分工作,將和靜縣劃分爲10個大區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劃分小區域,進而細化到每一條溝谷。普查隊運用遙感技術手段,在高分辨率衛星影像及歷史影像圖上,對“三普”複查點以及可能存在的新文物點位置進行全面細緻摸排調查。
爲了獲得更全面、更細緻的調查線索,和靜縣普查隊發動各鄉鎮幹部、文物看護員、牧民,地毯式開展實地調查和信息採集。“我們的目標之一,就是抓住‘四普’契機,把文物家底摸清,這次收穫挺大。”王忻說。
新發現固然讓人激動,遺址踏查的辛苦卻少有人知。王忻介紹,工作強度最大時普查隊一天要行進約500公里,有些巖畫位於懸崖峭壁上,車馬無法抵達,只能徒步攀爬。“今年7月中旬,我們通過衛星地圖發現了一處墓葬,去的路上突遇大雨,車陷進了沼澤地裡,當時方圓幾十公里沒有人煙,手機也沒信號,我們只能派人向牧民求救。”王忻回憶,“當時牧民騎着馬就趕來幫忙,我們要給他報酬,他說‘我們不要錢,你們是在做保護工作’,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意識已深入人心。”
爲了保證進度,普查隊選擇外業結束後,晚上接着進行內業整理。“如果不在當天整理完畢,等到第二天又會有新的標本帶回來,最終就會越攢越多,容易遺忘。”王忻說。
“紮實開展文物普查工作,不斷完善文物地圖,是文物實現全面保護、系統保護及整體保護的重要前提。我們將依託普查成果,進一步摸清新疆不可移動文物家底和分佈情況,爲推動文化遺產精細化保護管理打下基礎。”黨志豪說。(劉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