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視評丨教師的“戒尺”不該如此燙手
遇到學生擾亂課堂秩序,甚至吸菸飲酒、欺凌同學、考試作弊,教師管還是不管?
現在不少教師還真“不敢管”也“不願管”。
面對學生犯錯,很多時候教師們的板子高高舉起、輕輕落下。他們常用的一招是“叫家長”,如果家長也解決不了問題,那就無能爲力了。
教育懲戒,本是爲學生成長糾偏的一種正常教育行爲,卻被不少教師視爲畏途。爲什麼?
家長對“戒尺”有疑慮。近年來,個別教師出現以體罰代替教育懲戒,讓孩子的身心受到傷害。部分家長因此對“懲戒權”警惕性高、敏感性強。
教師對“戒尺”也有疑慮。有的自媒體對教師教育懲戒誤解歪曲,使當事教師和學校成爲輿論批評的對象;有的主管部門對嚴禁教師體罰等規定三令五申,而對教師適度行使懲戒權卻“緘口不言”……教師想“管”又不敢“管”,不難理解。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根本目標是爲黨育人、爲國育才。不敢糾偏、不能糾偏的教育方式,能完成這樣的目標任務嗎?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意見,明確提出“維護教師教育懲戒權”。把“戒尺”還給教師,支持教師積極管教,是對教育理念的適時糾偏。
咱們再看甲骨文的“教”字,就是一個人手持教鞭在教育孩子。幾千年的師道傳承,先生手裡都有一把“戒尺”。教育發展到今天,你覺得“戒尺”應該以怎樣的方式還給教師?評論區咱們一塊聊一聊吧。(文案:烏夢達 李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