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珂新笑料,把髮際線do成了標準滷蛋…

說真的,葉珂的髮際線可沒啥好學的!

最近,羊刷到有網友誇她髮際線do得成功,不僅幼態,還顯臉小。

怎麼說呢,髮際線下拉,確實能遮一遮大腦門子。

吉賽爾的髮際線就很成功

但葉珂這種髮際線形狀是萬萬要避雷的。

一方面,寬額頭+圓潤的髮際線,會把頭型變成一顆大栗子。

另一方面,過低的髮際線還會造成上庭侷促,人笨笨的。

在羊的標準裡,可以學的髮際線長啥樣呢?

天賦異稟組阿嬌、林青霞、劉亦菲。

雖然她們髮際線形狀各不相同,但都做到了兩點:①修飾臉型,加持骨相美;②提升氣質,營造氛圍感;

整商滿分組蒲言延、小鞠。

蒲言延自己都說:髮際線是她做過最值的項目

前者蒲言延贏在do出了辨識度。

植髮前:平平無奇小網紅;植髮後:撞臉阿嬌的高智感美女。

後者小鞠作爲骨相差生,大額頭、闊面臉、高顴骨等問題一個不少。

但通過植髮縮窄了額頭、提升了摺疊度、修飾了高顴骨,自然且巧妙。

當然也離不開其它調整哈

以上,把髮際線正反案例兩相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其中差異

“頭套”髮際線:厚重、顯笨、顯僵硬。

理想髮際線:修飾骨相、匹配氣質、增加辨識度。

今天這篇羊就來拆解一下發際線的審美細節——成功案例VS失敗案例,方方面面區別在哪裡,如何才能do出減齡且有高級感的髮際線?

得髮際線者得天下

如何塑造高智感發際線

開始之前,羊先集中說下三種常見的髮際線踩坑案例

一是比例奇怪。

長中庭姐妹眼位高、鼻子長,如果過分壓低髮際線,一來會顯得氣質憨憨的,二來還會擡升眼位。

二是弧度平滑。

髮際線越規整、越圓潤,人工痕跡越明顯,頂在腦袋上像極了瓜皮……

三是質感顯假。

有的姐妹do出來的髮際線髮質偏硬,根根分明,缺乏自然毛流感、柔軟感。

更自然、更提氣質的髮際線到底要如何設計、如何達成?

髮際線植髮,初階目標改善禿頭感、視覺上增加發量。

高階目標修飾頭臉比、改善臉型輪廓。

想達成高階目標,必須根據原生臉型基礎及需求設計髮際線形狀。

比如下頜較爲寬大的小方臉,適合大折角髮際線。

一來可以讓輪廓上區產生內聚感,二來可以避免過於圓潤的小花瓣髮際線增加下面部量感。

菱形臉姐妹顴骨高、太陽穴凹,適合圓弧形/方圓形髮際線。

比如奚夢瑤,之前折角髮際線“侵佔”太陽穴,臉型更崎嶇;後期把髮際線兩側線條調流暢,上庭“包裹”顴骨,進一步增加了骨相流暢度。

同時配合適當填充

中庭長的成熟臉姐妹,可以試試方形髮際線+不規則的大花瓣。

一方面強調出面部輪廓感和立體感,另一方面避免增加中庭的相對長度。

髮際線是否自然,除了看形狀還看毛髮質感。

僵硬的髮際線:髮質偏硬、密度一致、層次模糊。

靈動的髮際線:髮質柔軟、層次分明,過渡自然。

因此在設計髮際線時,要按照科學的規律給毛囊“排兵佈陣”。

靠近髮際線邊緣的位置,種植細軟的單根毛髮,往後朝向頭頂的毛髮種植更粗、更硬的。

這樣由細到粗、由疏到密的排布可以提升髮際線的毛流感、自然度。

還有一個小tips,天然髮際線邊緣的頭髮並非均勻分佈在一條直線上,因此髮際線邊緣也要“參差不齊”的種植。

可以根據天然髮際線的弧度,製造微小凸起,同時注意正面和側面輪廓銜接,整體增強自然度。

最後髮際線的細節處審美,還要考量其和周圍一系列美學單位的協調度、統一感。

比如,髮際線折角下端和眉尾平行時,整體更精緻,修飾臉型的效果也更強。

以及髮際線和鬢角的銜接關係也非常重要。

鬢角毛髮過重,會顯得邋邋遢遢;髮際線密、鬢角疏,也會顯得過渡生硬。

線條更精緻、修飾作用更強的設計必須關注鬢角毛髮走向。

一方面,鬢角銜接可以修飾側臉顯寬問題,構成自然的髮際線生長走向。

另一方面,鬢角髮際線形狀最好順應顴弓走勢,形成流暢自然的包裹感,強調出面部的骨相美。

從側面看,髮際線折角和鼻尖也存在呼應關係。

連接髮際線頂點和耳垂,再連接鼻尖到瞳孔,這兩條線相交的位置我們叫做顳點,髮際線折角位置最好在顳點前後。

這樣髮際線的轉折點、鼻子轉折點、下頜拐點等線條突出的位置相互呼應,面部整體更有線條美、協調美。

總之,一個滿分發際線不僅要做到形態“貼臉”、質感自然,還需要精心把控方方面面的小細節。

技術層面

如何實現圖紙效果

審美層面,我們搞明白了自己需要什麼樣的髮際線。技術層面,如何做才能保證理想的圖紙效果呢?

這裡首先就涉及到了如何選擇植髮技術。

先上結論:FUT技術傷害大、易留疤;FUE技術適合大多數姐妹;不剃髮植髮適合有上鏡需求、預算高的姐妹。

FUT(毛囊單位頭皮條切取技術),需要從後腦勺切取頭皮條,然後進行毛囊提取。術後會有疤痕,傷害大且恢復時間長,現在做的人很少。

FUE(毛囊單位提取技術),指使用毛囊提取器在後枕部分散式提取毛囊,再分離、種植到脫髮區(一般就是髮際線)。

不需要開刀,創傷小,癒合快,術後不留疤痕,是目前主流的技術。

由於頭髮存在生長週期,以上無論選FUT還是FUE,術後必然都有新生毛茬的尷尬

要想讓髮際線直接由禿轉茂盛,尷尬期不明顯,需要藉助“不剃髮植髮技術”——把帶着一定長度的毛髮直接種植在髮際線區域

缺點在於價格貴且術後護理難度更高,更適合一些預算充足、有上鏡需求的姐妹。

像羊前面提到的蒲言延,選的就是這種

更進一步,技術層面如何保證髮際線有“霧化感”,種出來不死板、不僵硬呢?

講兩個重要的小技巧

一是取發時不侷限在後枕區粗硬的頭髮,針對性選擇耳後+後頸部的細發進行提取,然後種在髮際線最前端的“前額絨毛區”。

二是可以選擇保留前額的小絨發,不剃除種植區的頭髮,見縫插針保留自然的碎髮感。

老實說,植髮的底層技術其實不算難,重點考察的是設計方案是不是合理、醫生操作夠不夠精細,以及術後護理過不過關。

羊這裡強調三個術後護理要點。

1、術後做好物理防曬,防止紫外線對頭皮的傷害;

2、術後一個月後可以配合使用米諾地爾,幫助髮際線長出小絨毛;

3、術後會經歷消腫期、脫落期、生長期、穩定期四個階段,調整好心態,別給自己太大壓力,心理狀態也會影響毛囊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