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洪言:中小銀行IPO腳步爲何變慢?

中新經緯6月28日電 題:中小銀行IPO腳步爲何變慢?

作者 薛洪言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

中小銀行上市再現撤單。

6月26日,上交所發佈公告表示,日前,江蘇海安農商行及其保薦人國泰君安證券向上交所申請撤回海安農商行滬市主板上市的申請。根據相關規定,上交所決定終止對該行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滬市主板上市的審覈。此前,亳州藥都農商行於1月份撤回了A股上市申請。

深交所及上交所官網顯示,目前仍有8家中小銀行排隊IPO。其中,湖北銀行、崑山農商行爲已受理狀態,湖州銀行爲已問詢;東莞銀行、順德農商行、南海農商行、廣州銀行、安徽馬鞍山農商行IPO審覈狀態爲“中止”。

中小銀行IPO爲何這麼難?

近年來,雖有多家中小銀行尋求IPO,但上市進程緩慢且成功案例極少。2022年僅有蘭州銀行成功上市,2023年無一家中小銀行上市。以海安農商行爲例,其自2016年12月就進入上市輔導,2018年6月上市申請獲證監會受理並預披露了招股書,但此後就無實質進展。全面註冊制實行以後,海安農商行IPO平移至上交所。今年3月31日,海安農商行上市進程更新爲“中止”狀態,直至6月26日“終止”上市進程。中小銀行IPO之路爲何這麼難?

截至2023年末,上市銀行資產規模佔中國商業銀行總資產的八成左右,考慮到主要銀行均已上市,站在行業角度看,推動更多銀行上市不再是現階段行業重點所在。此外,受數字化轉型影響,近些年銀行業競爭加劇,強者恆強,一些中小銀行面臨潛在不良風險和經營困境,很難受到投資者追捧,也會增大上市的阻力。

從時間窗口上看,A股於2020年起IPO明顯提速,但融資規模的快速膨脹導致投融資失衡,投資者獲得感差,2023年下半年起,IPO明顯降速,資本市場開始注重保護投資者利益,開始強調投融資平衡。從大環境來看,2020-2022年應該是中小銀行上市的最佳窗口期,錯過了這一窗口,後續上市將面臨更高的門檻。

註冊制下,IPO上市更重視信息披露與合規經營,上市的門檻大幅下降,預計會推動更多中小銀行啓動IPO進程。不過,註冊制並非沒有門檻,不是什麼機構想上就能上。尤其是現階段,已上市銀行普遍存在較大幅度折價,市淨率均低於0.8倍,而擬上市銀行經營前景更具不確定性,若IPO定價較高,二級市場投資者不會買單,若折價明顯,又會損害原始股東利益,從這個角度看,二級市場估值已成爲中小銀行上市的重要阻礙。

中小銀行若想上市需具備哪些條件?

當然,IPO的大門並未徹底關閉。如果一家中小銀行經營有特色、發展有前景,上市的大門還是開啓的;但更多的銀行則是經營同質化,且發展前景不明,上市過程就顯得波折不斷,不夠順暢。

對於未來中小銀行的上市空間,筆者認爲,結合新“國九條”來看,兩大要求值得重點關注。一是“必須始終踐行金融爲民的理念,更加有效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強調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對“重融資、輕投資”的過往進行糾偏。加強對投資者利益的保護,客觀上就要求限制融資抽血規模,以動態平衡爲基本原則。 二是“必須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主題,更加有力服務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解決的是上市公司結構優化方向問題,預示未來IPO名額將更多向新質生產力方向傾斜。

結合這兩大趨勢來看,未來國內中小銀行整體並不具備大規模上市的條件。綜合來看,只有少部分經營有特色、發展有前景的銀行還有較好的上市機會,多數未上市銀行業務同質化、經營前景不明朗,很難得到投資者的認可,可能已經失去了A股上市的機會。(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宋亞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