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會客室/偏鄉到都會 廖珮伃陪孩子走出迷霧

北市光仁國小老師廖珮伃今年榮獲教育部師鐸獎,廖珮伃說,過去有很多家長、老師質疑她的教育方式,師鐸獎是對她的教學專業最好證明。圖/廖珮伃提供

在偏鄉任教時,她下課就到廟宇、網咖把孩子一個個抓回來,陪伴孩子走出迷霧。回到都會私校,她發現高社經地位的孩子,有更多情緒需排解,她規畫跨縣市校際旅行,街頭交換物品,一位爸爸深受感動,拿出早逝孩子留給他的鑰匙圈交換,她還租借廚房帶着學生製作三明治供無家者果腹,她是臺北市光仁國小老師廖珮伃,今年榮獲教育部師鐸獎。

從小,廖珮伃遭排擠,常常課本不見或是作業毀損,因此成爲老師後,特別着重班級氣氛的和諧共處,透過遊戲不斷嘗試各種合作的可能性,避免學生有被孤立的可能。

廖珮伃說,在偏鄉有很多孩子父母都在外地上班,由爺爺奶奶帶大,也因文化落差,這羣孩子在課業上落後很多,有孩子因缺乏父母關照,結交壞朋友,遊走陣頭、流連網咖,她每天下課就是到廟宇、網咖把孩子一個一個抓回來,監督他們寫功課、吃飯,陪伴這羣孩子走出迷霧,找到人生方向。

後來,她從偏鄉回到城市私校任教,發現較高社經地位的孩子,壓力大、孤立感、依賴物質滿足與缺乏情感支持。但優渥生活條件使家長不以爲意而成爲諮商屏障,輔導過程更顯棘手。

廖表示,有些孩子可能一輩子都無法體會弱勢困境或遭遇挫折,她曾規畫跨縣市校際旅行,以物易物進行價值對話,途中,有位爸爸告訴他們,未能見到早逝孩子上學是最大遺憾,他將孩子留給他的鑰匙圈拿出來交換,希望鑰匙圈跟着學生,就好像自己孩子去上學一樣;這不僅是冒險之旅,更是關於同理心、以愛創造價值的深刻課程。

廖珮伃說,這樣的教育方式過去也遭很多家長、老師質疑,「爲什麼要做這些?學業如何兼顧?」但她認爲培養學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行動力與同理心很重要,得到師鐸獎也是最好的證明。廖笑稱,爭取師鐸獎是在很多家長鼓勵下孕育而生的行動,最終結果讓大家看見她教學專業,更向世人證明,她的身分不僅僅是女老師,「而是一位具有教學專業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