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魏哲家」的潛臺詞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我在臺媒只鎖定一個題目,即美國掏空臺積電,主因有二。其一,這是25年來,繼首次換黨執政後臺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相較之下大罷免的歷史分量不值一提。其二,所謂「相信魏哲家」這風向實在噁心到我了。

沒什麼事件比「臺積電移美」更形象地呈現「美國棄臺」,因爲它有巨大的實質意義。沒有什麼事件比「相信魏哲家」更醜陋,因爲這是臺派政客爲其賣臺罪行果斷卸責的粉飾,它暗示臺灣人民,未來若臺灣有事,應該去怪魏哲家。

半導體產業我從川普1.0時代中美開打科技戰後就一路觀察。最初我做出了錯誤判斷,認爲半導體全球化供應鏈可說是美國一手建立起來的,不至於自毀對美最有利的供應鏈結構。沒想到,川普還真敢於押寶「破壞式創新」。記取了錯估的教訓後,我便開始一路唱衰臺積電。美國連自殘都不怕,怎麼會顧忌打殘臺積電的後果?重塑供應鏈,自然要找結構的中心點下手。因此,臺積電被五馬分屍,或成美積電,是命定的結局。

「臺積電懷璧其罪」這說法起源於我2021年1月的一篇文章「拿芯片換疫苗,可憐吶」。當時臺灣缺疫苗,臺派鼓譟「晶片換疫苗」,因爲正好也遇上了車用晶片荒。西方因晶片荒而痛下決心想實現半導體自主,但自主無法靠自己,還得靠臺積電,這是當時臺積電的一大警訊,不得不到遠比臺灣昂貴的海外設廠,誰叫你技術過硬呢?所以我形容臺積電儂本無罪,懷璧其罪。

2020年,是華爲被鬼壓臺積電被神話,綠營及其側翼嗨翻的1年。但我在當年10月便撰文逆風指出,華爲將活得很健康,臺積電不一定。

稱大陸晶片製造能力還落後臺灣幾年,這種自嗨套路的意義愈來愈小,誠然,對岸的晶片製程仍落後於臺灣,但人家可是全國產化,臺積電還做不到。

負荊請罪,是臺積電被拜登政府威脅利誘到美國投資650億美元的階段,「我太強,我錯了,我過去」。各界大都認爲這是繳保護費,買保險,最後一張支票,雖沒罪還負荊請罪是有點憋屈,但命算是保住了,7成臺積電還根留臺灣,搞點認知作戰稱「走向國際」就萬事大吉。天真又可恥。2024年,川普二度競選時,說臺灣偷了美國的晶片生意,這是明確的搶劫信號。

從生成式AI爆火,到川普重返白宮,大約兩年的時間,美國AI概念股飆漲。但DeepSeek的出現,讓美國投資人驚覺AI泡沫化,投資轉爲謹慎。更可怕的是,美國竟然沒有製造AI晶片的能力。這情況瞬間強化了「美積電」存在的必要性,以及拯救英特爾的必然性。

轟然一聲一覺醒來就是1000億支票,要設總部,還沒補貼。島內驚惶,各種專家名嘴開始安撫大衆,暗示這是最後一張支票,利空出盡,短空長多,「相信魏哲家」。然而,臺派的壓驚流程都還沒走完,又傳出臺積電還是得救英特爾,全島驚呆,「相信魏哲家」成了笑話。賴清德覺得不好笑,立馬祭出「17條」,抗中保臺轉移焦點,順便加溫大罷免,司法清算在野黨。

這就進入了「將功贖罪」的階段,臺積電負荊請罪擴大投資不夠,還得將功贖罪,負責把英特爾救活。想也知道,這任務是有功不賞,有過要罰。

從懷璧其罪,到負荊請罪,到將功贖罪,一間規規矩矩,不偷不搶的臺灣公司,就這麼被美國的「欲加之罪」來回折騰,而實質賣臺的民進黨政府,帶個風向操弄認知,要人民「相信魏哲家」。但這5個字的直白翻譯不就是「萬方有罪,罪在哲家」?(作者爲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