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弄情

《巷弄情》是一個充滿詩意和文化底蘊的詞彙,巷弄是一種很容易聚攏感情的居住環境,古早的聚落情感就有這樣一句:『遠親不如近鄰』!甚至於住在同一巷弄的人們出門在外,還有特殊的『家人』情分;會互相幫忙、互相支援,甚至學生打架時,還會自動劃分出『巷弄隊』哪!因此人們在城市中小巷深處,常能深刻體驗到許多的情感和故事。

蒔緣拍攝:鹿港摸乳巷

近日讀到一篇故事:清朝宰相張廷玉,老家與一位葉侍郎比鄰而居,爲了蓋房子,雙方有了地界上的爭執。母親寫信給兒子,要他出面干預。

廷玉回信給母親說道:「千里家書只爲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母親見信之後,立即把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張廷玉失去的是祖傳的幾分宅地,換來的卻是鄰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鹿港《愛心巷》的溫馨

鹿港小鎮的某個小巷弄,原先的道路非常狹窄,汽車無法通行。住在巷弄裡的人家,進出常常得撥開雜草,或者繞個彎路,非常困擾。

巷弄內本來住着一位92歲老阿嬤,打算從養老院搬回來居住,同爲高齡82歲的老鄰居,想到住家巷弄狹窄造成的不方便,自願拆除大約10坪大的臥房來拓寬道路,方便輪椅、救護車、垃圾車等能進出。

阿婆的舉措感動了其他鄰居,紛紛起而響應;有的拆除書房、有的撤了倉庫,讓2公尺寬的小巷拓寬變成5公尺。這段『拆屋拓路』的溫馨故事傳頌開來,縣長遂將此巷命名爲《愛心巷》,讓平凡的小巷不再平凡。

每一塊土地都有無數的人們以真情澆灌,從而孕育美麗的詩篇;

每一片心靈都有無盡的善心以涵養滋潤,從而展現溫馨的風情。

人們無私的奉獻,將原本寂靜的巷弄,映襯得如強而有力的脈動、如春風化雨般的和煦。

『獻地讓路』不只是一份簡單的捐贈,而是一種深沉的承諾,一種將個人與集體利益融合的高貴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