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2024全國工信工作會議:全年規上工業增速預計5.7%左右,未來產業點名生物製造、量子產業、具身智能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繳翼飛 北京報道
12月27日,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以下簡稱“全國工信會議”)在京召開,總結2024年工作,分析當前形勢,預計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7%左右,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保持基本穩定。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超過419萬個,千兆寬帶接入用戶超過2億戶,實現“鄉鄉通5G”。
同時,會議就2025年工作部署12項重點任務,其中,“全力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仍是下一年工作的首要任務,明年工信部將實施新一輪十大重點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加強對工業大省運行調度和督促指導,研究制定建立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的方案,加力推進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政策落實。同時,明確將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擴大北斗應用規模。因地制宜建設低空信息基礎設施。制定出臺生物製造、量子產業、具身智能、原子級製造等領域創新發展政策。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對比近兩年全國工信會議內容,梳理解讀今年會議的七個重要表述。
本次全國工信會議繼續將“全力促進工業經濟平穩增長”列爲下一年工作的首要任務。會議明確,將實施新一輪十大重點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加強對工業大省運行調度和督促指導,引導各地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奮勇爭先。
從區域上看,今年前三個季度,31個地區中,28個地區增加值同比增長,增長面爲90.3%;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四個工業大省對全國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增長的貢獻超四成。
工信部預計,2024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7%左右,製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保持基本穩定。製造業投資持續擴大,國家產融合作平臺助企融資突破萬億元。
賽迪研究院工業經濟運行首席研究員喬寶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2024年我國工業生產總體平穩,對宏觀經濟的“壓艙石”作用凸顯;工業出口增速顯著反彈,機電等產品優勢增強;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也增長較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穩步推進。落實落細存量政策和一攬子增量政策,建立政策落實效果動態監測和評估機制,加強宏觀政策協調配合,保持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等政策同向發力,形成政策合力,打出有效有力的政策組合拳。
此外,會議強調,明年將深入實施消費品“三品”行動,分級打造中國消費名品方陣。研究制定建立保持製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的方案,加力推進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政策落實。
喬寶華建議,接下來應當延長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有效期限,考慮增加補貼額度和可換新產品種類,將手機、服務器、家庭網關設備等納入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範圍,提振電子產品消費。伴隨“兩新”政策效應逐步釋放,明年企業技術改造與設備更新需求將繼續提振,對投資增長形成有力支撐。
今年工信會議將去年的“加快培育創新型企業”進一步延伸,明確“建立完善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和創新型中小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
賽迪研究院新型工業化研究所副所長曹茜芮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目前需要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減免、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延長虧損結轉年限政策。發揮好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推動科技企業成爲科研攻關的主力軍。
此外,會議提出,加強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佈局建設一批國家制造業中試平臺、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實施國家高新區新賽道培育行動,推動一批省級開發區升級爲國家高新區。
這也是繼去年科技部與產業科技發展相關的部分職能轉移到工信部之後,對於國家高新區進行的新規劃。
據瞭解,我國現有178家國家級高新區,這些高新區不僅貢獻了全國20%以上的工業增加值,還集聚了30%的高新技術企業、40%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50%的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和發明專利、60%的科創板上市企業、70%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80%的全國重點實驗室。通過打造高端裝備、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等一批戰略性產業,爲我國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
對於傳統行業的技術改造一直是工信部的重點工作。今年會議強調,要加強重點行業企業技術改造,推進重點行業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魏琪嘉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當前明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是重要一環,要通過全面推行綠色製造,促進工藝現代化、產品高端化,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效益,通過挖掘技改投資潛力形成產業供給和需求的良性循環。
這與今年推動的大規模設備更新行動也不謀而合。
中國循環經濟協會副會長原慶丹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目前大規模設備更新帶來的市場增長潛力非常巨大,預計市場規模將超過5萬億元。這一輪設備更新不僅涉及工業、農業、建築等多個領域,還涵蓋了交通運輸、教育、醫療等多方面,具有廣泛的行業覆蓋範圍和深遠的經濟影響。
此外,會議還明確要啓動實施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行動。
近日印發的《標準提升引領原材料工業優化升級行動方案(2025—2027年)》,明確到2027年,完成石化、化工、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稀土、黃金等行業的標準評估及優化,分行業構建支撐原材料工業高質量發展的標準體系。同時,發佈並實施200項以上數字化轉型、100項以上新材料領域以及100項以上綠色低碳標準,推動10項以上強制性國家標準立項。
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業司司長常國武表示,對標推進新型工業化目標任務,原材料工業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爲低端過剩和高端不足並存、綠色化轉型面臨較大壓力、數字技術融合應用還不深入,優化升級任務仍然較爲艱鉅。接下來工信部將進一步加強先進適用的標準供給,充分發揮標準引領作用。在傳統產業領域,編制鋼鐵、輕工、機械等行業標準建設指南,加強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等融合領域標準制修訂,引領產業優化升級。
對於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本次會議明確,將實施培育新興產業打造新動能行動,推進製造業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範。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擴大北斗應用規模。因地制宜建設低空信息基礎設施。
賽迪顧問智能裝備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楊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地方發展低空經濟應首先聚焦自身要素資源,釐清五項關鍵要素之間的關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推動低空經濟健康有序發展。一是釐清低空空域開放和應用的關係;二是釐清有效市場和潛在市場的關係;三是釐清技術創新和技術應用的關係;四是釐清政策創新和機制創新的關係;五是釐清安全發展和安全監管的關係。
而在發展未來產業方面,本次會議提出,要開展未來產業創新任務“揭榜掛帥”,制定出臺生物製造、量子產業、具身智能、原子級製造等領域創新發展政策。推進服務型製造等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提升工業設計水平。
賽迪研究院無線電管理研究所(未來產業研究中心)副所長李藝銘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接下來以量子科技、生物技術、原子級製造、綠色能源、商業航天等爲代表的未來產業將持續實現突破,部分新領域新賽道有望迎來商業化爆發的前夜,逐漸成爲全球經濟增長的活躍力量。比如,2024年我國量子科技市場規模將超890億元,持續保持高速增長;原子級製造正處於從理論創新與關鍵技術突破向產業化邁入的關鍵階段;隨着航天器製造能力的提升和產業鏈配套的健全,商業航天有望打造另一個萬億級市場。
賽迪研究院調研發現,部分省市在未來產業新領域新賽道佈局中,更傾向選擇那些普遍認爲具有巨大發展潛力的細分賽道,但本地在該領域存在基礎研究相對薄弱、高端人才儲備不足、相關產業生態不完善等情況,可能會造成一定的資源浪費。
李藝銘建議,各地應當立足自身基礎條件和特色優勢,明確本地未來產業發展的戰略定位和重點方向,圍繞核心企業與關鍵技術,積極引進上下游配套企業,完善產業鏈條,培育和集聚一批高成長潛力的科技企業。有條件的地區可以依託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加快建設一批在全國具有標識性的未來產業園區和未來產業先導區,引導各類資源加速集聚,打造特色產業鏈,因地制宜佈局未來產業,形成未來產業發展新增長極。
本次會議明確,將實施“人工智能+製造”行動,加強通用大模型和行業大模型研發佈局和重點場景應用。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我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接近6000億元,相關企業超過4500家。據Precedence Research預測,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1.6萬億元,同比增長37.9%。
至於如何推進“人工智能+製造”,在12月27日下午召開的2024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大會上,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峰表示,接下來將編制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路線圖,培育一批典型的應用案例,打造十大行業、百大場景、千家標杆,促進深度融合應用要夯實發展的底。同時,圍繞算力、算法、數據等核心技術,加大技術攻關,推進軟硬件適配,構建從智能芯片到算法框架大模型的全棧式產業鏈,推動通用大模型與行業大模型協同發展。加強產學研用協作,打造一批生態主導型龍頭企業,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引導產業鏈上下游協同,支持開源社區建設,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生態。
對於後續“人工智能+”的主要方向,賽迪研究院信息化與軟件產業研究所副所長高嬰勱建議,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消費品、原材料等數字化基礎較好的重點行業將進一步推動“人工智能+”應用,聚焦研發、生產、質檢和供應鏈管理等關鍵環節,發展數字孿生設計、人機協同生產、質量智能檢測、供應鏈精準協同等新模式新應用,引領生產方式和組織形態變革。電力、工業、交通、建築等重點碳排放領域將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應用模式路徑,發展“碳足跡”“碳標籤”等智能應用,提升數實融合的“含智量”“含綠量”。
2024年,是中國5G發牌的第五個年頭。5年多來,中國5G實現了令人矚目的規模化發展。本次會議公佈的數據顯示,我國已累計建成開通5G基站超過419萬個,千兆寬帶接入用戶超過2億戶,實現“鄉鄉通5G”。預計全年,電信業務總量、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同比均增長11%左右。
會議也明確,將繼續推動5G演進和6G技術創新發展。明年將完善“雙千兆”網絡發展政策措施,試點部署萬兆光網,力爭累計建成5G基站450萬座以上。
中國信通院標準所無線信息化研究部主任辛偉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指出,我國5G應用已進入規模化發展的關鍵期,高質量、低成本的融合終端成爲5G應用規模化的前提。隨着5G RedCap芯片的推出,5G模組價格進一步下降至200元以下。而隨着應用規模的擴大,芯片、模組價格有望持續下降。當前5G-A國際標準的第一個版本剛剛凍結,設備研發仍處於起步階段,需協同考慮5G-A技術能力,探索一批具備應用價值的潛在場景,分階段、分場景區域推進5G-A商用,有序推動運營商現網能力升級。
會議還提出,明年要有序推進算力中心建設佈局優化,加快網絡升級“聯算成網”。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採訪時表示,智能計算已經成爲我國算力結構中增速最快的類型,其中大模型是智能算力的最大需求方,需求佔比近六成。預計到2027年,中國智能算力規模年度複合增長率達33.9%。不過,對於智能算力的佈局也不能一哄而上。
“如果沒有真實的應用場景牽引,就沒有對算力設施進行普遍互聯的需求。”單志廣表示,算力網和物聯網一樣,需要有真實的應用場景牽引,根據實際應用需求進行分級、分域、分區的互聯互通。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雲泉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也指出,近兩年甚至出現了一個城市同時建設多個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的現象。由於需求不足,過度追求規模效應,運營過程不透明和缺乏監管,則可能導致智算中心空轉甚至停機的現象出現,現有的算力中心必須考慮充分發揮設備生命週期內潛在效益,避免造成資源和資金浪費。
中小企業是促進創業創新的重要力量。工信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累計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過14萬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6萬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1557家,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達到300個,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網正式開通上線。
對於接下來的中小企業發展,本次會議明確,明年將研究修訂中小企業劃型標準,推行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評價,開展新一輪中央財政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推進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局長樑志峰近期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時指出,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是國家的長期戰略,工信部堅持專精特新發展方向,梯度培育優質中小企業,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接下來也將着力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完善“選種、育苗、培優”全週期培育體系,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聯合財政部繼續支持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打造新動能、攻堅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強化產業鏈配套能力。加強人工智能、數據要素等新質生產力賦能,持續完善中小企業數字化公共服務,構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長效機制。
同時,在已經培育了300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的基礎上,本次會議明確,明年還將再培育100個國家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300個國家級集羣共創造產值7.8萬億元,同比增長10.5%,入駐中小企業8.5萬家,帶動就業超過500萬人;優質中小企業數量達2.2萬家,佔集羣中小企業總數量的26%;集羣中小企業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數爲297.3件,同比增長22.2%;中小企業上雲比例達69.4%,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普及率達53.6%。
樑志峰表示,工信部中小企業局接下來將加快制定出臺促進集羣發展的若干措施,引導地方完善集羣梯度培育體系,推動各地健全集羣促進機構職能,提升集羣公共服務能力;舉辦與產業鏈相關的集羣對接活動,促進集羣間共同開拓市場、共享資源要素;適時推進集羣建設指南、成熟度評價標準等指導性、導向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