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12年 食腦變形蟲再現 30歲女發病7天亡
俗稱食腦變形蟲的「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圖爲美國CDC的顯微照片。(路透)
相隔12年,國內出現史上第2例俗稱「食腦變形蟲」的阿米巴腦膜腦炎個案,爲新北市30多歲女性。醫師指出,由於症狀無特異性、難以早期診斷,且無特效藥,一旦發展爲腦炎,死亡率爲99%,提醒民衆泡溫泉或戲水要小心。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說明,這位女性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兩度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今年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8月1日死亡。
診療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爲「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感染導致腦膜腦炎,地方衛生單位已對該室內親水設施進行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並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1條,請業者預防性停業及進行環境清消。
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1965年在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病例,近5年巴基斯坦、美國、泰國、印度有零星個案,以7至8月爲多。我國曾於2011年確診1例因接觸溫泉水感染而死亡病例,75歲男性泡溫泉後出現頭痛、頸痛、食慾不振、手腳發麻、全身無力等症狀,發病後25天死亡。
臺灣寄生蟲學會前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指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生活在自然界,過去國外案例都是發生在人煙較稀少的野外水域,一般游泳池若使用經處理的自來水源,出現阿米巴原蟲的機率微乎其微。
黃高彬指出,阿米巴原蟲會從鼻腔進到人體,沿着嗅覺神經往上跑,到達腦部中樞神經;由於症狀沒有特異性,難以早期診斷,且目前沒有特效藥,一旦進展到腦炎,病程發展快速,查出感染原因時恐怕已來不及救治,死亡率99%。
疾管署提醒,該疾病潛伏期約1到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爲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的腦炎症狀。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疾管署籲請民衆在戲水或泡溫泉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是將頭部浸泡於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應避免攪動底部的池水或淤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