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唯一不唱粵語的歌王,因病消失8年後迴歸:他的新歌越聽越難過...

“他終於發新歌了,卻讓人越聽越難過?”

前幾天,方大同帶着新專輯《夢想家》迴歸了樂壇。

近兩年伴隨着 R&B 的回潮,華語樂壇金曲的重聽熱,方大同的名字被一遍一遍地提起,那個神情內斂,安靜唱歌的男生,原來留下了這麼多好音樂。

但聽這張《夢想家》,比起迴歸的喜悅,更觸動人的卻是碎裂邊緣的張力:在聲帶,機能受損之時,歌手是如何傾注全部心力以感染人。

主打歌之一的《回留》,竟似耗盡所有氣力般,直面病後顫抖的聲線,訴諸心語。

時光不會倒流,往事不會重來

但回憶的美好,每一分都保留

去年,方大同的父親因病去世,加上呼吸病久病未愈,數次爆肺住院:幾乎是在身心皆難過坎的情況下,方大同做出這張專輯;

而整張聽完,只覺得在採訪中肉眼可見病弱,卻說着“我還有音樂夢想的”的他,還是和任何時刻一樣,付諸最誠忱的心去打磨作品。

如果你愛聽方大同的情歌,很難再去愛上其它同類型的歌手。陶喆可能是爲數不多的一位。

方大同出生在美國夏威夷,音樂基因從很小就長上了。老爸是夏威夷人,一位鼓手,老媽則是香港人。

方大同的音樂天分,很大程度來自作爲鼓手的老爸的薰陶。他 4 歲就開始學鼓,10 歲開始學吉他和鋼琴,14歲開始作曲,15 歲就把唱片小樣寄給公司。

結果對方說,你年紀真的太小了,然後被退回。

方大同也沒有心急,繼續默默幹了幾年幕後,和他的 R&B 同好陶喆,黃宣一樣。

2005 年,24 歲的方大同發了第一張專輯《Soul Boy》,“香港唯一一個不唱粵語的歌王”,稱號也就是因此而起的。

裡面最有名的歌,《春風吹》要算一首。美式 R&B 風格加上 Soul 元素,中國風搭配古典樂器,融合味道拉滿。

還有一首,是以瞎子阿炳的故事爲主題寫的歌,叫《南音》,講述了阿炳這一生,無論貧困疾苦,對音樂至誠的愛。

裡頭有一句是“音樂沒人懂打賞要人懂,因爲他真的很窮”,還有一句是“二泉映月他纔不管紅與不紅”。

很多年後聽,才意識到方大同很早的時候,就不滿足於做一個爆款情歌手了。

10 年後有個快樂男聲劉心唱了首歌,叫“這世界更需要南音,而不是《Love Song》。”

雖然小情歌和很多悅耳的翻唱讓很多人認識了方大同,但骨子裡他從來都是那個不滿足只講情愛的男孩。

方大同的個性,有點是現在流行說的“淡人”,就算是在當紅的時候,媒體對他的評價也是,有禮貌但少了點緋聞,待人謙和但是沒有爆點。

他應該也算是實打實的佛系偶像。

就連方大同自己評價自己都是,從小到大沒什麼叛逆期,從來都是個“喜歡做正確的事”的人。

這樣的個性直接反映到他的歌裡,總有種“情緒穩定”的美感。

2006 年的《愛愛愛》,第一次聽到的時候,就被那種孤獨和輕快擊中了。

《Love Song》《夠不夠》...雖然沒有“中國風”的標籤,但中國小調的加入融合方大同遊刃有餘的唱腔,真的有韻味。

他的歌曲並沒有港味的那種深沉和契闊,反倒是和這個時代情緒最符合的鬆弛和輕盈。

他說悲情歌太多了,那他就寫一點積極的東西吧,比如關於愛的美麗和慷慨。

翻唱也很好聽。

09 年有張翻唱專輯《可啦思刻》,裡面翻唱王菲的《紅豆》和張惠妹的《記得》。

他隨性的聲音還有特別的咬字,都讓人印象深刻,也許就是因爲那一點母語的距離感,把歌曲唱得輕盈又溫柔。

至於轉音,只能說他這隻能是自己給自己上難度,太難模仿了。

讓方大同的事業更上一層樓的,是 2008 年的《橙月》這張專輯。 《如果愛》,《黑白》,《小小蟲》...太多經典好歌。

最值得一提的大概是《三人遊》,標誌性的“零前奏”,那時候大街小巷都在唱。

明明一個苦苦守望愛人的故事, 他唱出來就毫不傷春悲秋,還有種淡淡的感動。

“兩人歡喜,一人妥協”,實在就是這麼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嘛。

憑藉這張專輯,方大同拿了當年的金曲歌王,進入了事業的真正全盛期,後來 2011 年,又上了春晚,和同樣青澀的李健和蕭敬騰同臺。

3.

再過了 15 年看這個場面,更有意思。

李健又出了太多傳唱的經典,蕭敬騰的“雨神”稱號和他的歌一樣紅;

而方大同好像依然是那個記憶裡對音樂專注挑剔,始終有點佛系的偶像。如果你搜索方大同,還有個詞條叫“方大同消失哪兒了?”

在當年接連的大爆曲之後,方大同 相繼發了幾張原創專輯,《回到未來》,《危險世界》《JTW 西遊記》。

這個階段的方大同,曲風逐漸變得多,音樂類型更爲融合和複雜,離帶有取悅感的“好聽”,又更遠了一些關注;而對各種議題的關注,又多了一些。

情歌還是那麼慷慨而勇敢。《危險世界》裡有首歌叫《特別的人》。方大同唱,“愛一個人,或許要慷慨;若只想被愛;最後沒有了對白。”

再後來,就是最近這一年最抽象的新聞,有人拍到他在雲南種田,便說他從此退出娛樂圈,專心務農。甚至有人開始“全網尋人”。

他的佛繫個性,甚至也是他個人魅力的一部分。在音樂上保持透明感,但在生活裡,總有理性距離。

越是這樣的方大同,越有那些讓人聯想很多的故事,那個人的名字我們都很熟悉,叫薛凱琪。

方大同給兩個人寫了首歌叫《四人遊》,極限拉扯的感覺,從開頭唸白就開始了。

友人以上,愛人未滿,但同行就已幾多幸運。

4.

再度被頻繁關注,是最近陶喆也好,《歌手》黃宣也好,這幫歌手讓大家再度認識了 R&B 的魅力。而方大同當然是代表人物之一。

方大同身上的那種氛圍,是種微妙的反差,和名利場始終保持距離的他,用含蓄甚至“平鋪”的聲音唱着歌,歌詞完全樸素,但也完全真誠熱烈。

你總有一個時刻想反覆聽那句“我愛故我在”,還有“感謝你的出現,過去的往事就如煙”。

這幾年以來,方大同一直身體不好,他也直言《夢想家》創作的階段,正是在他歷經着多種疾病困擾之時,也如此聽感明確地知道,這不是他的嗓子的巔峰狀態,曾擅長的轉音也變得困難。

但聽方大同的新專輯,也更能感嘆,嗓子受損 / 機能流失對於創作型歌手來說,並不是盡頭。

和方大同同爲 R&B 領域才子的陶喆如是,網友調侃他今年演唱會嗓子“醫學奇蹟”恢復的背後,其實是一直更迭作品的心力;陳奕迅亦如是,呈現出作品極致能量的,從來不會是高音。

比技巧更重要的永遠是歌手是否擁有篤定的藝術人格,用了幾多真心,聽衆都感應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