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純:兒童立場、多方共育:一項心理健康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一些青少年出現焦慮、抑鬱等情緒,嚴重影響了生活和學業,甚至產生極端行爲。國際慈善組織“國際援助者”(Befrienders Worldwide)長期致力於情緒憂鬱和自殺預防工作,組織成員基於“如何讓他/她意識到除了自殺還有其他解決方式呢?”這一根本問題進行研究,發現從兒童早期開始實施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

20世紀末,該組織開始致力於設計一項針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幫助兒童預防在今後生活中出現心理問題。目前,該課程已在30餘個國家和地區廣泛應用,並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其背後的課程設計、教材開發、教研組織等所呈現出的理念與特點,對我國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進行課程與教材的建設與實施,具有很好的借鑑價值。

一、從知識邏輯轉向兒童生活邏輯的課程設計

1. 課程緣起與發展

基於心理健康教育需低齡化的要求,“國際援助者”組織設計開發了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其設計理念爲:人人受益、終身受益。由兒童作家、插圖畫家、心理學和教育專業人員組成的國際專家團隊制定了課程綱要,設計了課程的具體內容。課程的宗旨是幫助兒童學習和發展應對日常生活中各種困難和壓力的能力,通過提升情緒調節能力、應對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使其養成終身受益的心理狀態。不同於傳統心理學課程着力針對個別心理問題採取有針對性的干預方法,該課程面向全體具有不同背景和能力的兒童,着力推行能夠改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通用方法。

在實踐推廣層面,課程經歷了多輪修訂、多國(地區)實踐。1998-1999年,課程首先在丹麥進行了爲期一年的試用並做了效果評估,進行了調整、修訂,隨後在加拿大進行了再試用和再評估,最終證實修訂後的課程不僅能有效發展兒童的應對能力和社會交往能力,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且易於實施,深受師生喜愛。此後,課程根據教師的反饋和建議又進行了多次修改完善。目前,課程所適用的年齡範圍在逐漸擴大,包括針對幼兒園(5-7歲)兒童的“比比和朋友”(Zippy's Friends)課程,針對小學(6-9歲)兒童的“果果和朋友”(Apple's Friends)課程,以及目前正在研發的適用於更高年齡段的“護照課程”(Passport)。目前已有包括我國香港地區在內的3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實踐表明該課程科學、有效。本文以“果果和朋友”課程(以下簡稱“果果課程”)爲例,探析其獨特的設計特色和優勢經驗。

2. 課程設計特色:兒童立場貫穿始終

一是以兒童成長邏輯面向未來設計課程。課程的最終目的是培養讓兒童受益終生的心理狀態,課程目標是提升兒童識別和表達情緒的能力、溝通合作的能力、應對問題的能力,核心是自我調節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課程內容由情緒、溝通、友誼、解決問題、面對變化和笑看未來六個主題學習活動構成,每個主題單元下設四小節內容(見表1)。

二是以兒童視角的系列故事組織編排課程內容。果果課程在內容編排上處處突顯兒童立場,注重激發兒童興趣,以寵物命名課程,以故事貫穿始終。整個課程內容圍繞寵物倉鼠“果果”和一羣孩子展開,由一個個連續故事情景構成系列教學活動內容。果果是一個孩子的寵物,故事圍繞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展開,如養寵物、搬新家、交朋友、被欺負、家庭迎來二胎弟妹、父母離婚、孤單煩惱等,真實、精彩且引人思考,學習任務充滿挑戰。

三是圍繞兒童的“急難愁盼”大膽取材、重點突破。“激發興趣”只是果果課程的表層特色,“直面難題”纔是其深層價值追求。兒童面臨着學業壓力大、自我認知不足、交往溝通不暢、困難挫折不耐受等諸多問題。果果課程直面兒童可能面對的真實困境,大膽選取兒童遇到的真實問題,以系列故事的形式巧妙地編排組織課程內容。例如:同伴交往中的欺凌、友誼話題,家庭交往中的二胎誕生衍生的矛盾,父母爭吵、離婚帶來的焦慮恐懼,改變與失去導致的複雜情況等,這些問題普遍具有真實、複雜、多變、難以簡單回答或解決的特點,給教師把握課程內容、進行教學引導帶來極大的挑戰。

例如:離婚家庭會對子女社會性、情緒、學業、智力等產生重大影響。2019年,中國的離婚率爲3.36%,超過同期的韓國(2.2%)、日本(1.7%)和美國(2.7%)。家庭結構的變化會使孩子產生孤獨、自卑、脆弱、自閉等諸多社會和心理適應問題,父母離婚已經成爲影響我國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問題隱患,但相關問題很少作爲學校課程的主題內容公開討論。

再如:死亡在我國是個敏感話題,通常爲家中長輩所忌諱,特別是人們認爲不適合與兒童談論死亡。因此,諸如此類話題在學校的常規課程或相關活動中較少涉及。果果課程的實施讓我們發現,低齡兒童對死亡也是有一定認知基礎的,如寵物死亡、親人離世等。有家長反饋課程實施效果時說:“家中的寵物小鴨子死了,孩子大哭了一場後說‘果果課告訴我大哭一場也是處理壞情緒的好辦法’。”課程活動不能解決死亡問題本身,但能夠幫助兒童認識死亡以及學會正確應對周圍生命的死亡,並學會自我調適,從而改善自己的情緒狀態。

堅持兒童立場,讓果果課程內容從知識邏輯轉向了兒童生活邏輯、兒童成長邏輯。課程本身並不致力於解決真實生活中諸多的複雜問題,但培養兒童直面問題、探索應對的精神,帶領兒童經歷討論、體驗的過程,掌握應對的技巧與策略是課程的價值所在。

四是以兒童可感知、常體驗的情緒切入,根據認知規律搭建內容階梯。心理健康與情緒息息相關,各種困難、壓力會導致不良情緒反應,一個人如何認知壓力情景以及作出何種應對,都會影響心理髮展。果果課程格外重視情緒健康,識別情緒、表達情緒、調試情緒是課程的重要目標;與此同時,情緒是兒童容易感知、通過學習可以認知,經過學習與訓練可以調節的。因此,以情緒識別爲切入點編制課程內容,體現了課程遵循兒童認知特點和心理髮展規律的科學性特徵,“引導兒童辨識情緒和調節負面情緒”成爲課程的重要內容,從識別開始,以調試爲終,貫穿整個課程。

在此過程中,情緒、內心感受的表達能力和意願也是重要的課程目標與教學內容,情緒的表達可以有效緩解和消除負面情緒。能夠傾訴或者進行有效溝通,是課程所提倡的負面情緒應對方法,這不僅能使兒童的負面情緒得到釋放、緩解,而且有助於瞭解情況的同伴、教師、家長等提供幫助,協助兒童進行情緒調節。

二、資源多元、設計開放的教材編排

1. 以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爲教學抓手

果果課程的教學活動資源主要包括教材(教師用書)、教學掛圖、視頻資源和家庭活動手冊。教材中提供的教學資源有每個學時的活動方案、果果故事和相關圖片、熱身活動、專題活動、思考活動以及課堂規則(見圖1)等。教材在編寫過程中,爲授課教師提供了教學所需的大部分資源,盡最大努力縮減教師的額外準備工作。若需額外準備,通常在教學活動方案的前面給出提示,有時也會在教學活動方案的末尾給出說明。

2. 以標準流程保障教學實施效果

果果課程根據教學需要,設計了特色化教學流程:熱身、活動、思考,並將這一流程標準化,應用於每一節內容。首先,教材在序言部分設計了對於果果課程的整體說明,向教師介紹課程的總體目標、內容框架、組織方式等及其注意事項。其次,教材中提供了詳細的分單元、分小結的教學計劃與設計,在每一節活動指引中,所需開展活動的環節和步驟都陳述得非常清晰和詳細,包含教學目的、課堂熱身、約定規則、所需材料的詳細提示,以及教學活動的步驟與流程。因此,接受過培訓的教師在拿到教材後,一般都能夠迅速地根據活動指引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標準流程保障了不同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底線效果。

3. 以多元活動方案賦予教師更多選擇權

與其他學校課程不同,果果課程鼓勵兒童認真思考並講出自身感受,兒童可以通過協作方式完成活動。課程提倡營造放鬆的物理環境和讓兒童感覺被歡迎和被尊重的情感氛圍。爲了讓兒童儘快融入課堂,通常在教學開始時開展熱身活動,教材在附錄中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熱身活動,供教師根據教學需要以及兒童的喜愛程度等作出選擇。課程通過具有儀式感的行爲、活動讓學生轉換思維,進入心理健康課程的期待狀態。豐富多樣的熱身活動、富有儀式感的活動環節,爲教師提供了自主選擇的權利和自主創新的範例,也爲教師因校制宜、因材施教提供了具體抓手。

4. 以開放式故事設計激發學生自主多維思考

在每個單元的活動中,會有故事的講述、討論,並以角色扮演、遊戲、討論等形式,體驗、理解故事的內涵,且以續編故事爲單元活動的開放式結尾,引導兒童主動探索問題,用多樣的方法解決問題,學會自己調整情緒。每則小故事都會在其中某個角色遇到問題時戛然而止,然後由兒童自行思考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以及故事應如何結束。這樣做是爲了讓兒童更好地把握角色的心理狀態,深入思考解決問題的多種辦法,以此達到讓兒童運用所學知識、掌握並熟練運用各種生活技能的目的。

5. 家校協同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

果果課程基於家校協同的理念,設計了一份家庭活動手冊。課程實施前,教師會向家長介紹課程的理念、內容等。每個單元會安排需要兒童和家長一起完成的任務。活動任務會密切聯繫單元學習的內容,富有參與互動性,同時易於理解、便於操作。

如第六單元家庭活動的主題是“我們的煩惱瓶”。首先,明確前提,簡要向家長說明本單元活動與意義,即“在果果和朋友第六單元中,我們討論了那些令我們都會感到煩惱的事情。這種學習確實能幫助我們和他人一起分擔煩惱。”接下來,是對本單元的家庭活動的準備、過程等的指導說明。

通過家庭活動這一過程,家長會進一步瞭解課程,和孩子一起成長。這也便於教師經常性地與家長溝通,幫助家長了解課程實施情況,更好地配合開展各項活動,更有意識地推動兒童自主運用在課程中學到的積極策略。

三、注重激趣提效的沉浸式合作式教師培訓

果果課程的培訓通常包括課程介紹、理念剖析、體驗活動、單元備課幾部分。與傳統教研培訓不同,果果課程主要採用沉浸式、合作式的培訓方式,注重激發教師興趣,強化教師參與感,以更好地促進教師對課程的理解與應用,培訓效果顯著。

1. 體驗、協作、分享助力教師轉變理念

果果課程不同於傳統的學科講授課程,而是以兒童參與和體驗爲基本學習方式。活動也不具有任何競爭性質,教師不需要爲兒童給出的答案打分,重在鼓勵兒童參與到活動中,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共同協作,學會分享自己的觀點並幫助他人,進而提升兒童情緒健康,幫助他們學習應對負面情緒和解決日常生活中所遇問題的技能。因此,在對教師進行課程培訓時,理念引導是培訓的重點,爲改變學科教師教授“正確答案”“唯一答案”的慣性思維,培訓通過教材中典型的“無解”主題引導教師協作探究、大膽設想、集思廣益,從而深刻理解和掌握果果課程的育人理念與教學方式。

2. 沉浸式培訓激發興趣、加深理解

不同於傳統的講授式培訓,果果課程在對教師進行培訓的過程中設計了多項全員沉浸式體驗活動,以遊戲活動的方式讓教師認識自己、發現自己、表達自己、調試和改變自己等,這一過程正是果果課程教學的邏輯與目標。參加培訓的教師通過參與果果課程的經典課堂活動,表達自己的煩惱,在合作互助中發現多種解決辦法等。沉浸其中的教師儼然成爲學生,揣摩學生的思維和心理,共同演繹和體驗果果的黃金規則:“讓自己好受些,但不傷害自己和他人。”教師在玩中學,在玩中領悟和體會,同時在玩中掌握了教學方法。針對課程實施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大家羣策羣力、共同探討,以求用最有效的方法幫助學生疏導情緒,找到解決方法。

果果課程與教材的開發、設計以及培訓等凸顯了以人爲本的理念。歷經30餘個國家和地區長年實踐檢驗並獲得廣泛認可的果果課程,爲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提供了借鑑。

來源 | 《中國基礎教育》 2024年第1期

作者 | 項純(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