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別人介紹「我退休了」好尷尬?聊聊退休後的身份焦慮

退休後失去身份地位,變得很難介紹自己?

我45歲離開職場後沒多久,參加老同事結婚喜宴,席間遇見生人,老同事熱心的向對方介紹我時說「Roy原來是xx公司的xx經理」,對方自然開口問道「哦,你好,那請問現在在哪?」,這時我趕緊插入以免介紹人的尷尬,我說「我退休了」,語畢引來三人全都接不下話的一陣沉默!

退休後沒了職場上的身份地位,容易出現身份焦慮?45歲即退休的田臨斌(老黑)在臉書粉絲團分享,旅行與藝術是很有效的化解之道。 圖/截自老黑看世界臉書

類似狀況我不是第一次碰見,曾經嘗試呼攏說「我是寫文章的」,或「彈吉他的」,卻顯得很沒誠意,後來發覺要不呼攏到底什麼都不說,要不老實說我退休了,一般人雖疑惑但不知該如何往下問(於是沉默)。即使問了,我也懶得解釋,一:我沒有生大病,二:我沒有A公司錢。。。。這兩點都是面對我老丈人「善意」詢問時的回答,有此懷疑但不便說出口的恐怕不止他一個。

離開職場以來我深切感受到,這個社會是如此理所當然的,按照從事的行業職位,賦予每人一個身份。面對不熟的人,我們得知道他是白領還是藍領,老闆還是打工仔;較熟的更要知道他的工作職掌,收入高低等。一旦身份在心中確立之後,才知道該用什麼方式與他接觸交往。至於此人平日是否樂善好施或愛揍老婆,嚮往世界太平或男盜女娼,通常我們因爲興趣不高所以所知不多。

人是社會動物,需要別人的尊重

人稱英倫才子的艾倫狄波頓寫了本書叫《身份的焦慮》,描述現代人日子過得不好的原因以及解決之道,書中提到人都是社會動物,溫飽之外我們需要別人的尊重,甚至崇拜,別人對自己視而不見,不置可否的態度最傷自尊,而人人賦予他人身份標籤的結果,就是人人都在爲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身份標籤不停鬥爭。

但弔詭的是,一個人奮鬥的目標並不是由自己訂定,而是攀比的對象說了纔算,原因是通常人們追尋的,與其說是某個絕對值的財富和地位,不如說是他人給予的肯定和尊重。

打個比方,工作加薪當然是令人振奮的好事,但如果是一羣人中加的最少的那個,就成了令人沮喪的壞事。同樣道理,社會進步是好事,但生活其中的人卻因此只能不斷追求更高遠目標。即使夠努力也夠幸運,得以飛上枝頭成了鳳凰,卻可能發現枝頭上到處都是鳳凰,焦慮非但沒能減少,一不小心還會掉落地面。

如何降低身份焦慮?

追尋身份地位也有好處,起碼可以激發人們的才能和潛力,但就像許多其他事物一樣,太多或盲目的追求禍害無窮。狄波頓在書中提到幾種降低身份焦慮的方法,包括尋求宗教或哲學上的慰藉幫助,但對我個人來說,最有效的化解之道有兩個,一是旅行,二是藝術。

不是走馬看花式的旅遊,而是帶着好奇心和求知慾去旅行,面對浩瀚自然,我們可以選擇只是到此一遊,拍完照後拍拍屁股回家繼續和生活鬥爭;也可以選擇靜靜坐下,思考大時空背景下個人生命的輕薄短小,思考完回家做的可能還是類似的事,卻已有大大不同的心態。

同樣的,旅行中接觸不同族羣文化和生活方式,我們可以選擇只是吃當地特色,買當地名產,吃完買完揮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也可以選擇思索不同人事物代表的不同價值觀,以此檢視眼前生活面對的煩惱和困境,並做出相應調整改變。

任何形態的藝術都有一共同點:平等,藝術作品不因作者或欣賞者社會地位高低而影響品質;好的繪畫,文學,音樂,攝影,電影,傳達的大都是人性中不因時空改變的情緒和道德;經常閱讀的人,能在爲世俗鬥爭的同時,開闢出得以讓心靈喘息的空間。

親自動手創作能將藝術的樂趣帶到另一個境界,在這個境界中,作品的好壞不重要,全身心的投入纔是重點。這樣的投入不但使人暫時忘記對身份的焦慮,也提醒人們不要受這種焦慮過度影響,因爲既不值得也沒必要。

退休後我和以前同事的交往明顯不像過去那麼密切,畢竟生活形態相去太遠,影響力更不可同日而語。這樣的身份令人感覺輕鬆也有些遺憾,有點像是一個厭倦打仗的將軍離開軍隊後,既慶幸不需廝殺於戰場,卻還懷念同袍之情,但這點遺憾比較起過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究竟微不足道。

我想在我變老之前,必定還會偶爾碰上類似的沉默尷尬,現在我已不再被它困擾,甚至有點自得其樂。當然我可以向真正關心的人解釋,我眼前生活溫飽不是問題,如果經濟環境變差就會更節省一些,再不行就會重回職場找工作。但即使真有那天,我也絕不允許自己像從前一樣,把追求身份當成生活重心。

我不求衆人理解我爲何選擇在45歲退休,也不求從此不再被身份的焦慮困擾,狄波頓說得好,「理解這種焦慮,就像氣象預報與暴風雨間的關係,你無法阻止暴風雨的到來,卻可因理解而將損害降到最低!」

本文轉載自《老黑看世界FB粉絲團》,原文爲:身份的焦慮

│更多精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