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培後付”探索駕校培訓新模式

跑路失聯、退費無門、二次收費、隱形消費、高額補考費……以前,紀露每天一上班,投訴件就像雪片一樣襲來。紀露是青島市運輸事業發展中心機動車駕駛員培訓處工作人員,日常工作就是處理駕校服務的投訴。“投訴件太多了,尤其在2023年以前,青島全市對駕培行業的投訴一年就有上萬起,其中退費類投訴高居榜首,佔比80%。”

交通運輸部門沒有強制執行權,對駕校的收費行爲缺乏剛性約束。駕校的這些消費“雜症”怎麼治?“爲了治理駕培行業亂象,我們於2022年11月在萊西市推出了‘先培後付、計時支付’模式,經過不斷完善,從第二年5月開始面向全市推廣。”青島市交通運輸局運輸管理處處長鞏恩厚一邊說着一邊打開了手機,“你看,我們還專門爲‘先培後付、計時支付’模式開發了管理服務一體化平臺——‘青學駕’。在上面,學員可以像網購一樣在線比質、比價、報名、交費、簽訂培訓合同、轉退學、退費等。學費通過平臺由第三方銀行存管,學員每完成一次課程,通過人臉識別驗證及評價駕校和教練員後再付費,整個過程非常安全、便捷。”

在青島市市北區鎮平一路的一處駕校,記者看到不少學員正在跟着教練員有序進行科目三的練習。學員艾靖姍剛剛結束了自己的培訓課程,與隨車教練員依次通過人臉識別驗證後才走下車來。

“不光下車要刷臉,上車也要刷臉,通過人臉打卡,可以對教練員形成約束,保證他們在同一時間段只服務我一個人。”艾靖姍熟練地拿起手機登錄“青學駕”微信公衆號,準備爲本次課程買單,“‘先培後付、計時支付’模式特別好,學費都存放在我的個人銀行賬戶中,只要根據學時付費就行,這讓我的錢花得明白,也花得安心”。

跟艾靖姍一樣,目前青島累計有20多萬名學員在“青學駕”上報名學車,滿意度都很高。“自‘先培後付、計時支付’模式推行以來,糾紛投訴量驟降,與同期預收費模式相比,退費類糾紛投訴量降低了90%。”紀露說。

截至目前,青島現有的140餘所駕校已經全部上線了“青學駕”平臺,實現了“先培後付、計時支付”模式的統一執行。“別看現在駕校都用上了‘青學駕’,在推廣時卻困難重重。”爲推廣“青學駕”,青島市運輸事業發展中心機動車駕駛員培訓處處長劉長良這兩年沒少操心。“我們到駕校做推廣工作時經常受氣,一是駕校認爲資金流受到了限制,二是掛靠教練員覺得沒了來錢的門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劉長良和同事們花了2年多時間,跑遍了青島大大小小的駕校,經過大量調研,不斷做工作,終於將全市的駕校都請到了平臺上。伴隨着青島交通運輸部門對“先培後付、計時支付”模式的大力推廣,這種新模式逐漸得到更多人的認可,甚至原先的一些反對者也漸漸變成了贊同者。

去年8月,青島市運輸事業發展中心機動車駕駛員培訓處副處長耿鬆亮接到一通感謝電話:“多虧了‘先培後付’模式的推行,要不然我們駕校就倒閉了。”一頭霧水的耿鬆亮細問才知道,來電的是當年激烈反對“先培後付”模式的紅運駕校負責人。因這所駕校90%以上的教練員是掛靠的個體戶,招生靠教練自帶資源,學員學費直接進教練員腰包。當時由於教練員跳槽,還引發過不少退費糾紛。自從他們嘗試了“先培後付、計時支付”模式後,不僅一改昔日亂象,整個駕校也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具體問題要具體看待,‘先培後付’模式並不能包治百病,要解決駕培市場亂象,除了需要交通運輸部門努力之外,還需要公安、市場監管等部門各司其職,一起發力。”鞏恩厚表示,下一步,青島市交通運輸局還計劃引入智慧化分析監管系統,搭建起駕校培訓經營的立體化監測模型,打造更加高效的行業生態,讓駕培消費“雜症”無處遁形。 (經濟日報記者 劉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