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赴大陸尋肝 婦17年前成全臺首例不同血型肝臟受贈者
病友潘女士(左)2006年完成移植肝臟手術,當年念大一的兒子(右)捐肝,不僅讓潘女士重生,更開啓臺灣第一例不同血型移植成功先例。如今走過了17個年頭,兒女已成家立業,對於能繼續與家人共享天倫樂,內心除了感恩,更對肝臟移植團隊有着無比的敬佩。記者林俊良/攝影
現年66歲的潘女士,是全臺第一例不同血型肝臟移植的受贈者,在2006年完成移植手術,至今已17年。她表示,自己在公務人員定期健檢中,發現肝指數過高,且體力愈來愈差、容易疲倦,確診原發性膽道性肝硬化。醫師告訴她,這是免疫系統引起的疾病,且無藥可醫。因家人與自己血型不同,原先已辦好臺胞證,欲赴大陸尋求移植機會,但當時才大學的兒子不忍虛弱母親跨洋尋肝,表示願意嘗試不同血型捐肝的手術,由林口長庚醫院團隊執行完成。
林口長庚醫院肝臟移植團隊已完成逾1400名病友完成移植,並首創全臺「一肝二用」、「不同血型換肝」等術式,今舉行「重啓彩色人生—肝移植病友開心『回孃家』」活動,近300名在林口長庚接受肝臟移植的病友齊聚一堂。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肝臟移植權威李威震說,林口長庚醫院去年完成96例肝臟移植手術;今年截至8月已完成75例肝臟移植,可望突破百例,成爲全臺肝臟移植個案最多的醫院之一。原因是部分病患因新冠疫情延後手術時間,加上疫情趨緩後,加護病房開放探視,社工能進入關懷、勸募,器官捐贈情況稍有好轉。
至於一肝兩用的移植情況,李威震表示,光是8月份前兩週,林口長庚完成的10例肝臟移植手術中,就有3個大愛捐贈者肝臟是採一肝兩用,移植給6名受贈者。其中一名捐贈者年齡已67歲,再次突破過去捐贈考量年輕肝臟再生能力強、捐贈者多爲50歲以下的年齡限制。大愛捐贈的肝臟不確定性高,捐贈者生前可能歷經重大創傷,過程中經歷輸液,肝臟品質恐受影響,須要專業判斷。
汽車鈑金師傅熊先生現年60歲,2003年接受肝臟移植至今已20年,是全臺第一例「一肝二用」的肝臟移植受贈者。他在一次公司健檢時,發現自己罹患B型肝炎,也曾因猛爆性肝炎食不下咽,被送至急診。此後陷入不斷肝昏迷、腹部絞痛跑醫院的惡形循環。曾服用民間偏方,加上醫院治療都無法改善病況,最終在林口長庚醫院團隊協助下,完成肝臟移植。
李威震表示,活體捐肝通常會留下捐贈者35%肝臟,捐贈後一個月內肝臟就可再生、恢復原大小的7成,三個月就可恢復正常大小;接受移植的病人肝臟再生速度比捐贈者快,一個月內就能長回原有大小。使用達文西等微創手術未必能讓預後更佳,韓國多數肝臟移植是採腹腔鏡,術後與一般外科手術並無太大差別;且取出肝臟過程中不宜過度擠壓,故傷口須有一定大小。
李威震也說,肝臟捐贈早已突破過去只能同血型捐贈的限制。血型互斥是血液中的抗體所致,手術中去除抗體、使用單株抗替藥物,減少B淋巴球作用,就能完成不同血型捐肝,且捐贈後受贈者、捐贈者的血型不會有變化。
他指出,肝臟移植手術相當複雜,由於受贈者的肝臟功能已經受損,凝血功能很差,而肝臟內含大量動、靜脈,比起一般手術,患者在肝臟移植手術過程中大量失血的可能性更大。醫師打開患者腹腔後,會先確定腹內沒有腫瘤轉移後,分離出重要的血管並取下受損的肝臟,再將捐贈者的肝臟植入於受贈者體內。手術過程複雜,耗時可能長達十個小時。
「肝臟移植是外科最難的手術之一,醫療團隊要用上從醫學院讀書、住院醫師訓練到主治醫師歷練的所有知識,才能把須換肝的病患從鬼門關搶救回來。」李威震表示,肝臟受贈者經歷過罹患肝癌的徬徨無助,或肝硬化、肝衰竭的折磨,也有患者被送進加護病房,醒來時就已完成移植。移植病友能齊聚一堂相當難得。
林口長庚醫院肝臟移植團隊成果豐碩,在副院長李威震醫師(左四)帶領下,幫助逾1400名病友獲得重生。近300名病友抱着開心回孃家的心情,參加林口長庚醫院擴大舉辦的「彩色人生肝友會暨25週年回孃家活動」。記者林俊良/攝影
林口長庚醫院肝臟移植團隊在副院長李威震醫師(右五)帶領下,成果豐碩,幫助逾1400名病友獲得重生。記者林俊良/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