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向新提質實現華美嬗變

在廣袤的田野上,聯合收割機縱橫馳騁、大顯身手,運糧車跟隨一旁,協同作業……連日來,東臺沿海地區投入充足機械設備,開鐮收割成熟水稻,呈現一幅農忙景象。

春華秋實,碩果累累。金秋時節的東臺大地,迎來又一個沉甸甸的豐收季。

近年來,東臺市堅持以“生態綠色”爲底色,以“富民增收”爲主線,以“創新驅動”爲引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傾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實現由傳統農業大縣向現代農業強市的綠色跨越,產生了脫胎換骨的華美嬗變,一幅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唯美呈現。

四“一”鬥妍特色農業勇挑重擔

“一棵樹”撐起一片藍天。看層林盡染,“霜葉紅於二月花”;聞丹桂飄香,“桂子香濃凝瑞露”……金秋的東臺城鄉,到處如詩如畫,令人心曠神怡。從東部沿海到堤西水鄉,森林公園、森林小鎮、森林村莊星羅棋佈,“一棵樹”不斷成長,林木覆蓋率持續提升。最新森林資源監測成果顯示:2023年,東臺市森林覆蓋面積達5.96萬公頃,其中有林地2.99萬公頃,林木覆蓋率26.15%。

“東臺市林業結構更加優化,低產、低效、低質品種逐步淘汰,珍貴化、彩色化、效益化樹種加快普及。同時重點推廣‘林業+苗、菜、禽、藥、桑’等八大林下經濟發展模式,新曹農場、新街鎮方東村成爲省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被國家林草局作爲林下經濟首批典型案例宣傳推廣。2023年,東臺市林業總產值達到52億元。”市林業中心主任王華自豪之情溢於言表。

“一籃菜”端上都市餐廳。收購、清洗、分揀、包裝、發車……連日來,位於弶港鎮的王青瓜果蔬菜專業合作社“田頭市場”車水馬龍,熱火朝天。“我們眼下大量上市的有青椒、蘿蔔、甘藍、西蘭花、有機花菜等10多個品種,每天的發貨量超過100噸。”合作社負責人王青一邊駕輕就熟地幫着打理一邊介紹,這些蔬菜除了供應上海、浙江、蘇南等“長三角”地區,還遠銷到廣東、福建、湖南等地。

近年來,東臺市加快打造“上海菜籃子基地”,建成長三角優質農產品直供直採基地21個、上海市外延蔬菜主供應基地7個,開設東臺特色農產品銷售窗口、直營店161個,農產品占上海市場8%左右。東臺市蔬菜產業年種植面積達125萬畝次,產量突破400萬噸,產值超過70億元,成爲江蘇省規模最大的蔬菜產業基地。“東臺市蔬菜產業主要有三大特點,一是品種不斷豐富,形成10多大類60多個品種;二是技術不斷改進,由露地種植發展到智能、設施加露地種植;三是品質不斷提升,地理標誌產品、綠色、有機品牌達到20多個。”談起“種菜經”,市蔬菜站張小春副站長頭頭是道。

“一隻瓜”甜透大江南北。榮獲全國第一個瓜類作物“中國名牌農產品”、全國最具綜合價值地理標誌產品、江蘇省十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被國家行業主管部門批准爲“中國西瓜之鄉”,建成全國最大的小果型精品西瓜生產基地……綠色嬗變,同樣讓東臺西瓜書寫了一筆筆神奇。截至目前,東臺西瓜種植面積拓展到30萬畝,江蘇省第一。年產量達100萬噸,總產值超過30億元,農戶畝均收入1萬元以上。

“一根絲”拉動萬民致富。富安繭絲綢和民星繭絲綢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開展以統一提供桑蠶優良品種、統一小蠶共育技術、統一消毒程序、統一蠶藥蠶具物資供應、統一桑園治蟲等爲主要內容的產前、產中、產後全程社會化服務,帶動數萬蠶農共同增收致富。在兩大龍頭企業的示範引領和強勢拉動下,東臺市先後建立“優質萬噸原料繭基地”和“全國蠶業科技推廣示範基地”,成爲全國最大的優質原料繭、絲基地,6A級高等級生絲80%以上出口歐美等市場,繭絲質量全國領先。

持續放大集聚效應,東臺市特色產業發展風生水起,突飛猛進。以“一隻瓜、一籃菜、一根絲、一棵樹”爲核心內容的“四個一”特色產業年產值超過120億元,在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中的佔比高達四成。

四“全”管理智慧農業嶄露頭角

金浪翻滾,鐵牛歡騰。眼下正進入秋收黃金時節,東臺市開啓智慧農場無人化機械作業模式,省工節時,降本增收。在南沈竈鎮智慧農場駕駛艙,智慧農業平臺憑藉智慧農機、智慧種植、農場記事、數據中心和智慧決策五個板塊,實現了以全場“耕種管收全覆蓋”“農機作業全自動”“作物生產全監控”“智能決策全無人”爲核心內容的“四全管理”。

“去年以來,市農業投資公司重點推進南沈竈鎮智慧農場建設,實行糧食生產全程無人化智慧農機作業,成效日益顯現,畝均降本增收超過了150元。”南沈竈鎮智慧農場負責人高明榮喜不自禁。

通過衛星遙感技術,東臺市對分佈在各鎮區的14個現代農場2.1萬畝耕地進行實時長勢監測,精準掌握每塊農田的檔案,進而實現精細化管理。在智慧農場,安裝了氣象站、土壤墒情儀、水質檢測儀、蟲情檢測儀、視頻監控等物聯網設備,通過智能物聯設備,能夠實時查看到農場土壤的實時溫溼度等信息,及時指導農事作業。

智慧農機作業基於高精度北斗導航系統,可實現農機的遠程點火、熄火,農機具的升降、視頻回傳以及按已規劃的路徑作業等功能。無人收割機作業不重不漏,效率高,油耗低。項目運營以來,節約人工成本30%以上、提高作業機組利用率20%以上、提高土地利用率0.5%~2.5%、精準施肥節肥15%、單產增加5%左右。根據專家測產,今年南沈竈鎮智慧農場水稻畝產可超630公斤。

“東臺市主要農作物生產已經從全程機械化向綠色化智能化轉型發展,目前東臺市烘乾機清潔能源使用率已達74.7%,建成2家省級糧食生產無人化農場,智能農機保有量達3181臺套。”市農業農村局農機科科長陳辰表示,裝備、農事作業的智能化、綠色化提檔升級,展現出令人期待的美好前景。

四“新”融合高效農業化蛹爲蝶

今年水稻生產中,各主產區在實施全程機械化作業的同時,深入推進良種良法良技的融合配套應用,爲糧食高質高效夯實基礎。

“我們以市場爲導向,主推口感和米質都比較好的‘南粳9108’‘香緣99’等水稻品種,並重點應用水稻綠色高質高效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一系列綠色生產新模式、新技術,保障水稻高產豐收。”弶港農場農業中心主任陳明堂介紹,全場平均畝產預計達650公斤。

和糧食生產異曲同工的,是油菜種植。今年5月中旬,一場“產業革命”讓東臺沿海格外引人矚目。全國油菜“雙密雙高多抗”技術模式現場觀摩會舉行,中國工程院三位院士萬建民、王漢中、張獻龍等專家學者和農技推廣戰線代表200多人齊聚黃海原種場。

油菜“雙密雙高多抗”技術模式由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國家油菜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王漢中領銜創建,其以耐密高產高油多抗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爲核心,融合應用密植高產高油抗災減災關鍵種植技術,作業效率提升3倍以上,管理成本降低1/5,防效提高18%以上,化肥農藥減施20%以上,畝綜合效益增加600元以上。今年,東臺市共示範種植“中油雜501”6000畝,並率先整體應用這一系列良種良法,在全國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這種新模式具體集成應用了高密精量播種、全營養緩控釋肥、精準化調防災、病害綠色防控、機械收穫減損等一系列最新核心技術,使作物具有耐鹽鹼、抗寒、抗倒、抗旱、抗病等突出能力。”王漢中院士如數家珍。他表示,“雙密雙高多抗”技術模式的成熟應用,對推動全國油菜單產的提升具有重要示範意義和推廣價值。

東臺市農業“新模式”“新技術”“新品種”不斷加快融合應用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是“新服務”理念的全面滲透。

稻穀飄香,人歡機唱。“三秋”大忙時節,各級農業部門和爲農服務組織科學統籌安排,紮實推進秋收、秋種、秋管等“一條龍”社會化服務。各地累計投入各類收穫機械3100多臺,拖拉機4100多臺,秸稈粉碎還田機、打捆機等配套農機具4800多臺套,緊鑼密鼓加快秋收進程,確保高質高效、應收盡收。東臺市計劃完成機收水稻面積71.67萬畝,機收率超過99%。

手機下單,送貨下田;一個電話,服務到家……在繁忙的田間地頭,時不時出現的滿載農資的貨車,同樣成爲一道流動的風景線。各地基層供銷合作社在原有農資保供網點的基礎上建設“移動莊稼醫院”,通過“東農服”手機平臺等載體,精準精細爲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受到普遍歡迎和好評。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東臺市先後被認定爲全國超級產糧大縣、全國蔬菜產業重點縣、全國漁業健康養殖示範縣、全國優質繭絲生產基地和全國最大的甜葉菊種苗基地。東臺市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320家,其中部省級17家,農產品深加工產值突破850億元。東臺西瓜、文蛤、泥螺等9個產品入選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總數江蘇省第一。去年,東臺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13億元、增加值182億元,分列江蘇省一二位,農產品加工產值突破850億元,連續兩年列省鄉村振興實績考覈第一等次第三名。

(來源:東臺市人民政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