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集團推進結構性改革 2024年下半年虧損收窄

每經記者:可楊 每經編輯:董興生

近日,火鍋連鎖品牌呷哺呷哺(HK00520,股價0.970港元,市值10.54億港元,爲與旗下主品牌“呷哺呷哺”區分,以下簡稱呷哺集團)發佈的盈利預警公告顯示,公司預計2024年度收入爲48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減少約20%;預計淨虧損3.9億元至4.1億元,遠超2023年的1.9億元淨虧損。

至此,呷哺集團將連續4年陷入虧損泥潭。3月11日收盤,呷哺呷哺股價爲0.970港元/股。

呷哺集團方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面對消費市場波動,呷哺集團主動推進結構性改革,通過關閉低效門店、強化會員體系、創新業務模式等舉措,實現2024年下半年虧損收窄,保障健康良性的現金流。

上述公告提到,呷哺集團2024年下半年已陸續關閉虧損門店,比上半年減虧1.49億元。

2024年開設65家新店

呷哺集團於2014年12月在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成爲“連鎖火鍋第一股”,2021年2月,公司股價曾創下25.66港元/股的高點。2025年3月11日收盤,呷哺呷哺股價報收於0.970港元/股。

上述公告顯示,呷哺集團預計2024年度收入約48億元,相較於2023年同期收入減少約20%;預計錄得淨虧損約3.9億元至4.1億元,2023年淨虧損約1.9億元。

呷哺集團表示,淨虧損主要由於餐飲市場競爭激烈等原因,使集團下屬品牌營收同比下降,中高端品牌“湊湊”尚處虧損,以及因部分餐廳關閉及持續虧損等因素導致的閉店及減值損失等合計約2.6億元。

此外,面對市場環境變化,呷哺集團建立動態監測機制,對餐廳運營實施精細化管控,在持續優化成本結構的同時,着力提升客戶體驗。其中包括持續推進品種豐富化、套餐極致化、會員體驗人性化、運營精細化的“四化”策略;啓用新型物流中心並推行標準化收貨流程;進一步開發拓展外送產品以提升與堂食業務的協同效應;關閉低效餐廳,集中資源拓展小面積餐廳模型等策略。

不過,呷哺集團方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不包含閉店及減值等損失計提,呷哺集團主品牌呷哺呷哺全國門店經營利潤爲9005萬元。其中,外賣業務全年單量從2023年的510萬單提高至2024年的760萬單,營業收入從2023年的2.8億元提高至2024年的3.4億元,增長21%。

在會員體系建設方面,2024年,呷哺集團暢吃卡全年銷售200萬張,較2023年增加130萬張,暢吃卡會員人均年消費金額達到488元,是普通會員的1.5倍。同時,2024年,呷哺集團新增會員數503萬人,累計會員總數達到4200萬人,會員消費頻次提升至3.33次,同比提高1.4倍。

此外,呷哺集團方面表示,2024年呷哺呷哺開設65家新店,多數新店翻座率保持在3翻以上。2024年呷哺呷哺還完成47家門店的改造,改造後銷售業績大幅提升,多家門店銷售業績實現10%以上的增長。

餐飲業競爭非常激烈

2021年至2023年,呷哺集團持續虧損,3年累計虧損超過8億元。其中,2023年,呷哺集團實現營收59.17億元,同比增長25.25%,但虧損總額爲1.99億元。

不過,2024年7月,呷哺集團創始人賀光啓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呷哺實際上是一家掙錢的公司,並將集團虧損的原因解釋爲預計餐廳閉店等計提減值損失和遞延稅資產的減少影響,而不是運營上的虧損。

在此次盈利預警公告中,公司表示,因部分餐廳關閉及持續虧損等因素導致的閉店及減值損失等合計約2.6億元。而這並非呷哺集團首次受此拖累。

呷哺集團在2023年的業績預告中就曾提到,當年的淨虧損主要由於謹慎覆盤預計關閉及持續虧損餐廳,於2023年計提相關資產減值損失不高於人民幣1.60億元。

2023年,呷哺集團新開設131間呷哺呷哺餐廳、48間湊湊餐廳及7間趁燒餐廳,同時關閉了99家呷哺呷哺餐廳及15間湊湊餐廳。而餐廳關閉的原因爲其大多數產生虧損,多數在不符合呷哺集團推廣的“高性價比”模式的地區經營,且其模式不能恰當反映品牌形象。

與此同時,餐飲市場“卷”起價格戰,給公司定位中高端品牌的“湊湊”帶來的衝擊不小。

此前,作爲呷哺集團長期培育的第二增長曲線,“湊湊”的增長表現備受市場關注。2022年,“湊湊”實現淨收入22.59億元,這也是“湊湊”在淨收入層面首次超過呷哺呷哺,彼時“湊湊”門店數僅爲呷哺呷哺門店數的四分之一。不過,2023年,呷哺呷哺淨收入達到30.81億元,“湊湊”反而增長緩慢,淨收入爲26.17億元。

呷哺集團也在2023年財報中承認,整體消費環境復甦遠低於預期,對“湊湊”相對較高客單價的定位影響甚大。

對於未來的擴張計劃,2025年初,賀光啓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由於呷哺集團的核心門店主要開在商業地產中,而商業地產最近的變化促使餐飲競爭非常激烈。現在,有些商業地產裡有上百家餐飲都很正常,有些商場已經接近200家。

“當消費者的選擇突然變多時,我們在開店時就更要考慮好。等這一波門店擴張,依照自然規律淘汰了一些餐飲店(包括商業地產對餐飲的引入、佈局)後,我們再考慮未來發展的速度。”賀光啓表示,未來肯定是會增長的,但放緩增長的速度,是企業應該要做的事情,而不是和以前一樣快速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