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挽救鯊魚滅絕危機 水試所、海大與喬治亞水族館籤MOU

國立海洋大學校長許泰文(右2)、水試所所長陳君如(左2)以及美國喬治亞水族館副總裁Dr. Alistair Dove(右1)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透過爲紅肉丫髻鮫進行miniPAT衛星籤標識放流,研究鯊魚的迴游特性。(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在爲紅肉丫髻鮫打上衛星籤標識後,放流回海洋裡。(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提供/張志康基隆傳真)

依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半世紀以來全球鯊魚與𫚉物種資源減少71%,高達3/4的指標性物種具有滅絕風險。國立臺灣海洋大學、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水產試驗所及美國喬治亞水族館簽署合作備忘錄(MOU),集結三方專長與資源,針對臺灣周邊海域軟骨魚類進行魚類生物學研究。

10日上午,美國喬治亞水族館副總裁Dr. Alistair Dove拜會海大,會晤海大校長許泰文、水試所陳君如所長、沿近海資源研究中心翁進興主任、研究人員徐華遜及海大鯊魚永續研究中心劉光明主任與莊守正教授等人。喬治亞水族館總共攜帶20個超音波接收器及111顆超音波籤,研究器材經費總價值新臺幣850萬元,將於1月12-13日在海大舉辦標識放流工作坊訓練研究人員,預計先針對被CITES列入附錄二之波口鱟頭鱝施打超音波籤,調查該物種之棲息喜好、移動行爲習性及地理空間分佈。

海大表示,全世界軟骨魚類大約有1250種,而臺灣周圍海域就有190種鯊魚、𫚉鰩分佈,但有許多經濟性大型表層軟骨魚相繼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其中鋸峰齒鮫(水鯊)爲臺灣最主要捕獲之鯊魚物種,漁獲量佔鯊魚總漁獲的80-90%,顯示臺灣對於鯊魚研究、管理與保育之急迫性。

海大鯊魚永續研究中心成立於2011年,藉由臺灣豐富的鯊魚分佈及樣本資料進行相關研究,中心人員也持續協助漁業署,針對我國三大洋鯊魚進行資源評估,以及配合各區域管理組織之要求,提供我國鯊魚之工作報告。

美國亞特蘭大喬治亞水族館爲非營利單位,積極從事海洋動物保育相關之研究,爲世界水族館之領導者。目前展館內有兩尾鯨鯊來自於臺灣,分別以「太魯閣」和「玉山」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