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接連舉動反常缺乏解釋 美媒:不透明加重投資者憂心

12月12日下午,剛剛抵達河內的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越共中央駐地,同越共中央總書記阮富仲舉行會談。阮富仲在主席府廣場爲習近平舉行隆重歡迎儀式。與此同時,習近平缺席大陸國內正在召開的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新華社)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近日第一次缺席關鍵的年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一半的日程,前往越南進行國事訪問。這是習近平繼續在其打破慣例的第三個任期內有悖中共常規做法的最新舉動。美國之音引述彭博社12月13日報導說,習近平的這次缺席是他一系列毫無解釋的違背外交和中共慣例舉動中的最新一起。中共越來越不透明的性質已經成爲投資者擔心的事情,妨礙了中國提振國內外信心的意圖。

習近平12日前往越南進行爲期2天的國事訪問。但這一訪問與爲中國製定2024年經濟增長目標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相重疊。公開的紀錄顯示,這是習近平自2012年上臺以來第一次未能完整地出席備受外界關注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此外,9月在印度新德里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元首會議(G20),習近平未出席,改派總理李強代他赴會。今年8月下旬,習近平臨時缺席在南非舉行的金磚國家(BRICS)領導人峰會的一場講話,改由中國商務部長王文濤代爲宣讀講稿。

報導引述美國亞洲協會政策研究院中國分析中心的中國政治研究員牛犇(Neil Thomas)的話說,「每一次小的偏離以往規範的做法,本身不是特別重大。但是,它們累積起來就形成一種更不可預測的政策環境,以及一個更缺少信心的商業環境。」

中共的高層領導人11和12日都參加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官媒說,習近平發表了講話,但是沒有具體提及哪一天。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內部日程從不對外公開,目前也無法從公開的說法確定習近平是否全程參加會議。但是,他前往越南訪問的行程令他缺席一半的會議成爲公開事實。官媒央視12日晚間的新聞聯播依序提及了經濟工作會議結束和習近平出訪。

中國官媒說,中共政治局排名第五位的中央辦公廳主任蔡奇、商務部長王文濤,以及雲南和廣西的書記等陪同習近平訪越。而這些官員通常是要參加經濟工作會議的。

由中國黨政最高領導人集體出席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日在北京閉幕。這次爲期2天的會議旨在爲明年的經濟工作制定政策和規畫措施,而北京當局如何應對席捲中國各地的債務危機和通縮風險特別引起外界關注。

彭博社稍早曾援引熟悉此事人士的消息報導,習近平訪問越南的行程最初定在12月14到16日,但是由於未對外解釋的日程安排原因,被提前到12日開始。

報導還表示,中共領導人看來還推遲了每五年舉行一次的制定長期經濟政策的關鍵中央會議。通常專注經濟問題的三中全會的開會日期一般都在中共政治局會議後宣佈。但是,這個月召開的政治局會議的新聞稿中沒有提及三中全會的召開日期,暗示這次會議將推遲到明年舉行。

另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中國高層官員承諾將更加專注明年的經濟增長,但是缺乏提振消費者需求的措施,可能令實現這一承諾變得更加艱難。

報導稱,會議沒有提及直接針對消費者的措施。分析人士認爲,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明年類似今年的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可能是不可行的。

新華社刊發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說,「會議要求,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多出有利於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

有分析說,在短短一句話中,連續出現六個「穩」字,可見北京當局對政策跌宕起伏的危害性已經心知肚明。

經濟學家表示,在新冠疫情肆虐期間,中國政府毫無預警地對一個個大都市突然實施嚴厲的封控措施,而去年12月又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匆忙全面解除封控措施。這些作法不僅重創經濟、擾亂民衆的生活,而且讓在中國運營的外企無所適從。許多外企正在將企業撤離中國,或將供應鏈多元化。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今年以來也持續萎縮。

上週,國際信評機構穆迪(Moody’s)因爲對中國中央政府向地方及國有企業提供財政支持的潛在成本表示擔憂而將中國的信用評級展望從「穩定」下調至「負面」。

中國經濟疲軟的另一個重要信號,則是最近幾個月出現了經濟「通縮」跡象。中國今年的批發價格或生產者價格同比一直低於去年,6月份跌至負5.4%的地步。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自今年4月以來如果按照年率計算的話,一直徘徊在0%左右或以下。

中國國家統計局12月9日公佈的數據顯示,11月份主要通脹指標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 index)同比下降0.5%。10月份,該指數同比下跌0.2%,比9月份環比下降0.1%。

中國國家統計局還表示,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連續第14個月下降,11月份同比下降3%,10月份爲同比下跌2.6%。第三季度中國經濟溫和增長4.9%,略低於北京設定的5%左右的年度目標,是多年來的最低水平之一。

由於房地產業滑坡和消費疲軟,中國今年一直試圖遏止價格下跌的通縮。今年2月,消費者通脹開始減緩,到了7月份,第一次跌入通縮的局面。儘管今年8月又返回通膨,9月份保持不變,但是從10月份起再次跌入通縮。

儘管通縮似乎表明商品越來越便宜,但通縮對整個經濟構成威脅,因爲消費者傾向於推遲購買,希望價格進一步下跌。而需求下降可能會促使公司減少產量、凍結招聘或解僱員工,並決定進一步降價以出售庫存,從而在成本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降低盈利能力。因此,通縮會進一步令經濟增長減緩,形成一個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