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盾」還須靠「智盾」

(圖/美聯社)

我國在世界半導體供應鏈的重大關鍵位置,是萬國馳援臺灣的保命資產?或反而是強權覬覦的賈禍源頭?我們沒有不作答的餘地。

將近20年前,我曾經應《矽盾》作者Craig Addison的邀請,參與錄製他製作的同名紀錄片,這也是我第一次認知到臺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的重要程度,已被若干西方人士視爲臺灣防衛或國際干預臺海安全的理由。

在臺積電被美國「勸說」到亞利桑那州投資建廠後,日前劉德音董事長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駁斥了「矽盾」的說法,並認爲「中國不會因爲半導體而入侵臺灣,也不會因爲半導體而不入侵臺灣。」美國陸軍戰爭學院季刊《Parameters》2021年冬季刊發表〈遏制亞洲的侵略:威懾中國入侵臺灣〉一文,建議美臺雙方領袖應考慮讓臺灣不惜摧毀最有競爭力的半導體產業,來威懾並阻止大陸侵臺。此種「以自戕來嚇阻對手殺念」的想法令許多親美人士不寒而慄。

在對外論述說帖中被大量運用了近20年,張忠謀與劉德音幾年前仍講述的「矽盾」說似乎破功了。我們要醒悟的是,半導體之「盾」的功能式微了?或我們終究沒辦法牢牢抓在自己手裡?

臺灣的半導體產業無論在人才或技術上,在先進製程與全球供應鏈上,仍有可觀且難以取代的優勢,也將持續爲臺灣貢獻亮眼的貿易利益及廣泛的國際關注。換言之,「矽盾」還在,然而在當前國際強權競爭壓力下,半導體不僅是產業課題,也必然是地緣政治議題。

「盾」的概念與功能在「守」,在「防」。自古至今的殺戮戰場上,「盾」不是克敵制勝的殺手鐗,也不是保命的萬靈丹,然卻可在某些關鍵時刻維持己身的存活並延續戰鬥力的發揚。

我們維繫國家總體安全的「盾」,其實還有軍事之盾、心理之盾與政策之盾,倘綜合運用得宜,就可更好地支撐半導體產業的「矽盾」功能。

軍事之盾,在於文人國家安全決策者與軍事指揮官之間,因充分溝通所建立的互信及建軍備戰共識,並據以建構可以嚇阻、遲滯、阻絕敵人軍事侵略的聯合作戰能力,進而達到預防戰爭之目的。

心理之盾,在於人民相信目前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並非廉價的付出可以維持;國際與兩岸的協商談判,絕無一方完全無須讓步即可達成;臺灣雖爲強權爭霸而遭擠壓,然奮勇自信仍可贏得尊敬。

政策之盾,在於不昧於現實且均衡的國家安全戰略指導,明白「只言戰而無法談」與「只想談而不備戰」恰足以誘使對手思考以非和平方式解決政治分歧。唯有拿捏「嚇阻而不挑釁,緩和卻不妥協」的平衡途徑方爲上策。

數十年來的民調顯示「維持現狀」爲絕大多數臺灣人的期待,也是各黨派競選期間爭相提出的保證。然而近年來臺海情勢已演進成「高緊張沒開槍」的現狀,如何儘速設法扭轉回到相對「和平與穩定的現狀」,應該纔是總統大選時選民必須思考的大事。

面對當前愈趨緊張的臺海戰爭風險,半導體產業鏈的「矽盾」已遠遠不足,而是需要結合軍事戰力、健全心理及均衡政策而共構形成的「智盾」,才能至少在未來數年高度不確定的安全環境中護臺灣周全。

半年後,我們又有一次選擇執政治國團隊的機會,如何不只活在「有政府請放心」,「有美國就安全」的口號裡,不讓自己在「只能選擇相信政府」中感嘆,或許臺灣「智盾」的形成,就在大家手上的選票。(作者爲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