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城市更新秀出新時代樣板

持續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動批“騰籠換鳥”變身金科新區、打造爛縵胡同等一批網紅街巷,走進北京西城,城市更新變革正在悄然上演。1月15日,在北京市十六屆人大三次會議西城團小組會上,各位代表圍繞提升“北京服務”品牌、京津冀金融一體化發展、爭做新質生產力的示範區排頭兵等多個方面提出意見建議。提及2025年西城區要乾的三件大事,北京市西城區委書記劉東偉提到在推進城市更新上下功夫,加速推動西單—積水潭橋線性街區保護更新、西單—開陽橋和西單連廊項目整體亮相。

“城市更新”成高頻熱詞

在西城團小組會上,“城市更新”成爲會議的高頻熱詞。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2024年,西城區大力綠化美化城市,完成蓮花河綠道三期建設和5處全齡友好公園改造,新建36條精品街巷、188條優美街巷、60個“最美院落”。劉東偉在小組會上表示,在城市更新方面,以“繡花”功夫勾勒好城市“金角銀邊”,有效提升騰退空間再利用水平。探索老舊小區整片區成規模改建方案。大力加強立體停車設施建設,讓更多居民不再爲出行煩惱。全面提升重點區域景觀照明水平,抓好背街小巷精細化治理,扮靚街區“面子”“裡子”。

近年來,西城區還積極推動區級重點花園城市建設項目,開展金融街街道金融街花園式街區和豐匯花園式街區建設,持續推進廣濟寺遊園等口袋公園建設,改善城市環境,促進老城更新保護。讓人民羣衆在花園城市建設中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建立可持續更新模式

西城區是首都功能核心區,也是老城區。實施城市更新就是要讓這座老城在新時代煥發新的光彩,讓居住在老城的老百姓享受更加便利、更有品質的生活。持續探索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西城一直在路上。

以什剎海街道爲例,過去的一年,什剎海街道以“紅牆先鋒”新作爲、“首善之首”高標準,不斷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西城實踐,在什剎海展現更多可視可感可觸的新成果、新面貌、新氣象。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街道興華社區黨委委員、紀檢委員樑晨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什剎海街道興華社區一直堅持爲民服務底色,加強整體規劃,聚焦周邊居民需求,做好便民服務網點、商業設施等配套保障,爲不斷提升居民羣衆生活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努力。

從成果來看,2024年,西城區全力解決羣衆的急難愁盼問題——首創平房院落保護更新“整院退租”新模式,啓動實施白塔寺、棉花片A3兩個試點項目,簽約1004戶、形成整院224處。全市首個原址重建裝配式試點項目樺皮廠8號樓回遷入住,獲評“中國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在北京市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也提出,有序推進城市更新,錨定“建立可持續的城市更新模式”目標,優化實施路徑,打開高質量發展新空間。推動白塔寺等平房區綜合性城市更新項目開工。

實現綠色低碳有機更新

前不久,剛剛完成全齡友好改造的西便門明城牆遺址公園吸引了許多居民遊客前來休閒遊玩。在1月15日的西城團小組會上,劉東偉表示,推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精心建設花園城市,打造更多羣衆可感知、可觀賞、可融入的綠色空間。

北京商報記者瞭解到,2024年,西城區全面提升重大項目建設工程管理質效——嚴格落實“三管三必須”原則,深入開展治本攻堅三年行動。限額以下工程智慧巡查系統錄入工程總數超7000項。在建項目實現綠牌工地全覆蓋,全市首創的“基坑氣膜”技術進一步推廣應用,新興盛項目落地全市面積最大、造型最複雜的首個“雙基坑氣膜”。

據西城區消息,2025年,西城區將繼續守安全、優環境,爲城市更新項目提供全方位的堅實保障。着力提升建設工程領域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逐級壓實參建各方主體責任與行業監督責任。探索建設住建領域“智慧工地”平臺,整合歸納施工安全、質量管控、揚塵治理等多個模塊,以“精精益求精,萬萬無一失”的首善標準守護西城區施工現場安全穩定。同時,在更大範圍推廣運用模塊化裝配式建造技術、“基坑氣膜”、超低能耗建築等先進經驗技術,通過科技賦能實現更加綠色低碳、節能環保的城市有機更新。

北京商報記者 馬換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