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芒康:千年古鹽田創造嶄新未來
(原標題:西藏芒康:千年古鹽田創造嶄新未來)
談起芒康,什麼是你的第一印象?是茶馬古道上的璀璨明珠?是遠近聞名的葡萄酒?是叢林深處夢幻的達美擁雪山?還是瀟灑飄逸的芒康弦子?每一個側顏無不一一展現出它作爲“善妙之地”的獨特魅力。而無數側顏匯聚重疊,凸顯出芒康最絢爛的自然人文名勝——千年古鹽田。
2008年,芒康井鹽曬鹽技藝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3年,芒康縣鹽井古鹽田被列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片歷經1300年曆史的古鹽田,既是瀾滄江水的怒歌,也是“察卡洛”人民勤勞智慧的積澱;既保留着最古老的手工曬鹽技藝,也創造着幸福生活的嶄新未來。
傳承
在芒康鹽井古鹽田,人們堅守着中國唯一保持最完整、也是最原始的手工曬鹽方式的鹽業生產。鹽,既是人類生存的必需也是大自然的饋贈。聽祖輩說,從他們記事起便已經用滷水製鹽了。相傳,雲南的梅里雪山(海拔6740米)與芒康鹽井的達美擁雪山(海拔6434米)聯姻,梅里雪山便將兄妹三人中的二女兒“卡瓦措姆”嫁到了達美擁雪山,併爲女兒準備了一隻金公雞和一隻銀母雞作爲嫁妝。卡瓦措姆來到達美擁雪山後,將這兩隻雞分別放在了山腳下,金公雞放在了瀾滄江的東岸,銀母雞則放在瀾滄江的西岸。自此,西岸的加達村便出現鹽井口,每當瀾滄江的水位上漲時,江東岸的金公雞便會隨着水位的上漲而往上跳,而江西岸的銀母雞由於在窩裡下蛋的緣故,瀾滄江的水位上漲而不會躲避,便將蛋都埋在底下。在江西岸加達村的鹽田裡有很多個大小不一的滷水池,相傳便是這隻銀母雞的窩。所以,在瀾滄江水位上漲的季節,鹽民們便會將這些井口堵住,這便是民間傳說中鹽的由來。
圖爲瀾滄江兩岸千年古鹽田
“架木爲田,汲滷曬鹽”,概括了千年古鹽田的基礎結構和生產技藝。鹽田是由陡峭的懸崖、木質鹽臺和紮實的支撐木構成,鹽臺上鋪滿了細細的沙土。走進鹽田便可看到少則六個,多則可達十五個木樁來搭建木架撐起的一塊塊鹽田。木樁被擺成方形,用大小不一的木塊進行填充,並在上面鋪一層沙粒及混凝土,再用一種特殊的工具打磨表面直到光亮。這種設計使得鹽田中的滷水得以向上蒸發,向下滲透,簡單而巧妙,實用又高效。鹽田下面的鐘乳晶鹽千姿百態,置身其中,彷彿進入了水晶宮。支撐鹽棚的木料被經年累月地使用,鹽水滲透木料在其表面凝結成一層厚厚的晶體,在陽光下璀璨生輝。以前是婦女們肩扛手提將一桶桶滷水送到鹽田,如今是藉助抽水機將鹽田下面滷水池中已經抽好且濃度較高的滷水抽到鹽田上。
剩下的事情就是交給陽光和風來繪製它們的作品。一般需靜待十五六天,製鹽女們也會在滷水成鹽的這段時間,加入到這場大自然的繪畫當中,她們用鐵特製的鏟鹽工具在一塊塊薄鹽上劃出一條條弧線,不一會兒便會形成一個個酷似花瓣的形狀,俗稱“花鹽”,這便是鹽在採收之前最初的形狀。之所以劃成這種形狀,更多的是爲了使鹽得到充分風乾。
在採鹽這天,製鹽女便會用特製的鏟鹽工具,進行採收。接下來鹽的銷售依舊延續着祖輩們的方式,有時用人工運輸翻山越嶺售賣到小鎮上的商鋪,有時就由男人們通過走馬幫的運輸方式銷售,在悠久的茶馬古道上,一隊隊馬羣穿行而過,馬蹄聲、吆喝聲、喊價聲、問候聲交織成一曲動聽的交響樂。馬匹穿越崇山峻嶺,邁過冰天雪地,走過大江大河,歷經千辛萬苦,將鹽運送到四川理塘、雲南迪慶、西藏左貢、察隅等地,並換取回物資與糧食。
圖爲刮“花鹽”的姑娘
創新
如今,有“中國最美景觀大道”之稱的318國道與新生的茶馬古道214國道在芒康交會。這裡是西藏的東大門之一,每年都有大量遊客從芒康進入鹽井。勤勞智慧的鹽井人民因時制宜將鹽的種類進行細分銷售。第一種是“結晶鹽”,由鹽田下滷水池旁邊的地表形成,因抽到鹽田中的滷水滲透木架而長年累月地滴到地表,從而形成的結晶鹽,因結晶鹽外形如牛奶般晶瑩剔透,故而又稱“鍾乳鹽”。
這種鹽不僅可以食用,其觀賞價值也極高,備受遊客喜愛。第二種是“倒掛鹽”,也是由滷水滲透鹽田所形成的,但與結晶鹽最大的不同便是滷水滲透後,在木架上垂直豎立倒掛形成的鹽。“倒掛鹽”不僅可以供人食用,也可以將它採收後倒入自家的滷水池來提高滷水的濃度。
圖爲鹽田舊貌換新顏
第三種是千年古鹽田中的精華“桃花鹽”,是採鹽過程中最上層的鹽,顏色雪白且品質、口感極好。在每年的三四月份桃花盛開的季節,鹽的外形也發生變化,宛如桃花一般,品質和口感更是一年之中最爲優質,故得名“桃花鹽”。第四種是“紅鹽”,在鹽田中採鹽的第二層,因外形偏淡紅色所得名。紅鹽更多是受牧民們的青睞。犛牛、羊等吃了紅鹽不僅可以膘肥體壯而且不易得病,在生活中用來養生去除腳上的溼氣更是一絕。第五種是“褐鹽”,在鹽田採鹽過程中的最後一層,而它的顏色接近於褐色,這種鹽通常用於自家家畜食用,或是倒入滷水池中來提高滷水的濃度。
千年古鹽田以瀾滄江爲界分佈於江的兩岸,西岸是加達村,這裡居住的多是藏族,東岸則多居住着納西族。一江兩岸分佈着多元共生的民族文化,也讓“善妙之地”更加多姿多彩。在歷史的長河中,兩岸也共同構築着井鹽的生產、創造着地方的鹽文化、鑄就着命運共同體。
千年古鹽田是大自然的贈禮,所生產的鹽是風與陽光的鉅作、是家庭生計的依仗。社會主義新西藏的跨越式發展,爲千年古鹽田日益增添新的光彩,原本繁重的滷水搬運、艱險的井鹽銷售受益於科技的進步、交通基建的發展、國家政策的扶持,使得手工傳承的技藝得以創新,沉重的肩頭不再沉重、離家的步伐回到家中,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西藏實踐所講述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