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的村莊:全村500人左右,生活在-62℃,親人下葬成大問題
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麪包夾知識
編輯|麪包夾知識
«——【·前言·】——»
在遼闊的西伯利亞,有一個名爲奧伊米亞康的村莊,村莊人口不多,只有500人左右,而這個村莊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因爲“冷”。
冷到什麼程度呢?電池沒電,眼鏡凍到人臉上,在那裡,“死亡”之後,下葬的流程都困難又複雜。
怪不得那裡的人會說出“希望下輩子出生在更溫暖的地方,而不是生老病死都要看天氣。”這樣的話。
«——【·“永不結冰之地”·】——»
奧伊米亞康是全世界最寒冷的人類長期居住地,這裡原本不是村莊,而是遊牧民族的落腳點之一。1933年,奧伊米亞康記錄的氣溫爲67.7攝氏度。
平常的氣溫也達到了零下62攝氏度,原本當地還抱着吸引遊客到此遊玩的想法,但是村莊安裝的室外溫度計顯示-62℃這個數值之後,這個想法就告吹了。遊客們即使嚮往寒冷也不願意去零下62攝氏度的地方受折磨。
雖然位於極寒的地區,但神奇的是奧伊米亞康有一眼常年不凍的溫泉,即使在極低溫的時間段,溫泉仍然是不會結冰的。而奧伊米亞康這個村名也是根據這眼溫泉而來的,譯自雅庫特語,意思是“永遠不會凍結的水”。
西伯利亞的土著遊牧民族足跡常常遍佈西伯利亞東部各處,他們餵養的馴鹿需要吃苔蘚和菌菇,所以常常需要移動,這片區域吃光了就去下一片。
奧伊米亞康的溫泉剛好提供了方便,遊牧民族到達這裡的時候,可以讓馴鹿去溫泉邊喝水,他們也能在這裡歇歇腳。
後來,俄羅斯政府要求遊牧民族定居,就有人選擇了這兒作爲居住地,然後逐漸有更多人來這裡建造房屋,定居在此,慢慢就形成了村莊。可以說,住在這裡的人,是祖先自願選擇的。
隨着時間的推移,奧伊米亞康也面臨着人口流失的情況,有的人搬離這裡,去了西伯利亞稍暖和的城市,但是,這個村莊裡的還有500人左右。
大多數村民從事的是狩獵、養殖工作,家裡有餵養的牛、馬等家畜,狩獵主要是以賣皮毛賺錢,或者去室外捕魚,靠賣凍魚維持開支。
看他們所從事的職業就知道了,在“世界上最寒冷的村莊”居住並不容易,工作的可選性不多,生活也會受到很大影響。
«——【·衣食住行都尤爲艱難·】——»
在奧伊米亞康,各種生活用品都要小心使用,而且有的東西到了這兒還可能會失靈。
眼鏡是常用的物品之一,但是在奧伊米亞康,戴着眼鏡出門可以說是種折磨,剛出去估計鏡片就起霧上凍了,眼鏡腿還會凍結在人臉上。
吃的東西也很單一,蔬菜基本難得一見,吃的大部分食物都是肉類,鹿肉、馬肉、最常見的就是魚肉,凍魚削成片就可以直接吃了。碳水也會有意麪、蕎麥、餅乾等食物,但是品類並不豐富。
爲了保暖,衣服並不是我們常見的棉花、羽絨,這些在那裡顯得太過小兒科了,奧伊米亞康的人們所穿的衣服是獸皮,在這種極寒的地方,保護自己顯然比保護野生動物更爲重要。
所以從頭到腳,上到帽子下到靴子,都是“皮草”製成的,這樣才能強韌保暖。
拿起筆想寫幾個字,發現裡面的墨水都成了固態,寫不出一個字來。
就連電池都會成爲廢物一塊,被凍到失去電力,電池如果會說話嗎,估計也得大喊:要命啊。
包括當地的汽車,層層保暖,甚至給汽車加上“電熱毯”,車子還是會被凍住。就算加熱之後能上路跑了,路上還全是冰,稍不留意就會有安全隱患,不能隨意剎車,也不能隨便熄火。
尤其是西伯利亞的地下是永凍土層,如果有人去世,下葬都成爲難題。那裡並沒有火葬、水葬等等,都講究一個“入土爲安”,但是那裡的土可不是一般的土,簡直像鋼板一樣結實!
對待堅如磐石的帶冰土壤,人們只能用冰的剋星“火”來幫忙,但是,火苗遇上常年凍結的土也沒法輕易獲勝,所以人們挖一次墓穴,常常需要花好幾天的時間。
這些天中,大部分時間都是給凍土“烤火”,融化一陣挖一挖,再融化了再挖點,工程量雖然不大,但是需要斷斷續續進行,不能一次性結束。就這樣,好不容易挖了墓穴才能舉行葬禮。
但是,奧伊米亞康雖然寒冷,但是長壽的人不少,村子裡的老人普遍長壽。
而與長壽相反的是新生兒的存活率,只有適應能力,尤其是抗寒能力極強的嬰兒才能順利長大。
在那裡上學仍然是個難題,過於寒冷,只能用高價吸引教師去當地任教。
由此得出,在奧伊米亞康“生老病死”都尤爲艱難,所以雖然只有500人,但這500人都可以說是“戰鬥民族的勇士”,具有超強的吃苦耐勞精神,才能在這種苦寒的地方待得住。
«——【·結語·】——»
就是因爲困苦,我們才能加佩服居住在那裡的人。並不因寒冷而退縮,照樣工作和上學。
但是人們都是選擇居住地的權利,不管是留下還是搬離,都是憑藉自己的意願罷了。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