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仁:新中國百歲時我國航天器有望飛到太陽系邊際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在接受《中國航天報》採訪時透露,中國深空探測將於2049年實現“雙百”目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百年之際,我國航天器將首次飛抵距地100個天文單位,也就是抵達150億公里左右的太陽系邊際開展科學探測和在軌試驗。

地球與太陽相距1.5億公里,天文學家稱之爲1個天文單位。目前,國際上對太陽系的邊際主要有兩種定義,一種定義是太陽風和宇宙風交匯的地方,大概距離太陽80個到120個天文單位;另一種定義是太陽引力消失的地方,這種定義下,太陽系邊際距日約1萬個天文單位。

吳偉仁表示,“我國科學家正在論證2049年飛抵距地球100個天文單位的工程實施方案,也就是第一種定義下的太陽系邊際,到150億公里左右的太陽風和宇宙風交匯平衡點,開展空間科學探測和有關科學試驗,主要包括太陽風日球層動力學演化及與星際介質相互作用機制,太陽系演化理論與外太陽系天體分佈特徵,複雜引力場多目標探測軌道動力學、優化及控制理論和方法,超遠距離探測器自主長期運行與測控通信等問題。”

“這將是人類首次進行這種探測,如果成功實施,將是中國對世界的貢獻,也是對人類的貢獻。”吳偉仁說。

屆時,我國的運載火箭能力、航天器技術水平、深空測控距離、空間科學研究都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吳偉仁認爲:“中國航天有實力實現這一目標。”

中國探月工程四期規劃了三次任務,預計2030年將在月球南極建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此前,嫦娥四號任務已國際首次實現月球背面着陸探測和深空中繼通信,嫦娥五號任務已驗證月球軌道交會對接、返回艙再入大氣層等多項技術,這些都爲月球科研站建設和將來實施載人登月打下了重要基礎。

吳偉仁介紹:“未來月球科研站有望實現長期無人值守、短期有人照料的運行模式。”

此前,中國與俄羅斯簽署合作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諒解備忘錄,在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的框架內,中俄兩國利用在空間科學、空間技術和空間應用方面積累的經驗,將共同制定建造國際月球科研站的路線圖,在項目規劃、建造和運營等方面開展緊密合作,並歡迎更多的國家積極參與。

吳偉仁表示,嫦娥二號月球探測衛星飛行距離早已突破數億公里,預計將於2027年前後回到地球附近。

後續我國還將實施多項深空探測工程,如小行星探測、火星採樣返回、木星及行星際穿越探測等重大空間工程任務已基本完成相關論證工作,開展深空探測對研究生命誕生、探索宇宙起源、服務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等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來源:中國航天報)